這幾年喜歡和老婆爬郊山,行走中隨手記錄的一些想法,沒什麼特定主題,就先放到這邊,也許你正好也需要。
1. 生活要慢,做事要快
慢下來,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是「自己的」——吃一頓飯、散一段步、聽一場風聲,都是生活的厚度。
但做事的節奏不該拖延,在對的方向上,快快完成,才有餘裕留給那些真正想過的日子。
慢,是質感;快,是效率。兩者都重要。
2. 心靈平靜,不打擾自己也不困擾他人
真正的平靜不是外表沉默,而是內心有底。
這樣的人,會把精力用在該用的地方,重要的事情不拖延,日常的生活不催促——慢慢過、穩穩走,才能安然自在。
3. 世界不會為誰改變,但我們可以調整看世界的角度
與其不斷抱怨環境,不如訓練自己用兩種方式面對它:
一是接納,接受世界的複雜與原貌;
二是改造,用行動與信念一點一點建立自己想活著的樣子。
主動調整自己,是一種柔軟卻強大的力量。
4. 讓人感到被理解,是最高段的溝通
我越來越相信,有效率的溝通,不是講話快、說得多,而是讓對方感受到你有用心在聽。
不臆測、不僵化、不固執、不以自我為中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是修行。
但只要做到這一點,你會發現:誤會變少了,對話變順了,你也能更快回到自己想過的生活節奏裡。
結語|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節奏
這些話,也許談不上是什麼大道理,但對我來說,是一種日常的指北針。
如果你也正在尋找一種「不焦慮又不鬆散」的狀態,或許我們可以一起練習: 做事有方向,生活有餘裕;心靈有根,人際有界線。

(原文,黃同慶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