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內涵、變化、風格」四個學習層次

「形式、內涵、變化、風格」四個學習層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9年7月1日,我通過認證成為管理高爾夫培訓中心專職講師,雖然在此之前我已有十餘年的講師經驗,但這一次系統的學習,不只開闊了我的視野,也讓我對學習有全新的體悟,我把這四年學習教授管理高爾夫版權課程的歷程,用「形式、內涵、變化、風格」四個層次來和您分享。


第一層~學形式

初始階段我一邊看創始人鄭自凱老師授課影片,一邊使用「逐字稿」將要說的每句話都逐字準備,同時,仿效老師在課堂的問答互動、肢體語言等方式,以求精確地控制講授內容和時間,每個片段鄭老師都會給予詳細的指導,不符合老師期待的地方就得重來,直到合格為止。最終需完整的從頭至尾試講一次,然後再找一個團體試教兩天,這樣約半年後才取得「橫向管理高爾夫」專職講師的合格認證。


正式授課之後的每一堂課,我會照本宣科的把課程重點講好,把遊戲及揮桿的小組活動規則講順,這時候「內化」是最重要的,至於什麼隨機應變、因勢利導都是不存在的,就是用心的照虎畫貓,也幸好管理高爾夫系列課程本身就是架構完整內容充實,我只要用心的講授,也大多能獲得學員八十分以上評價的水準。


這讓我有個體悟,學習不只要系統學習,如果可能要盡可能跟業界頂尖的人物學習,跟領域當前的先進學習,跟掌握最核心技術的系統學習,好系統加上刻意練習,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層~學內涵

當我把橫向管理高爾夫課程的理論與案例內容很流暢的說出之後,我開始更深層次的加上自己的理解,試著更專注傾聽學員的想法,將心比心的套用課程理論,從「只知其然」提升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這個階段是我已熟練了形式,隨著教學問答的深入,對課程的理解與知識點的應用也更加熟悉,我開始套用課程的內容在實際生活上運用,這讓我又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同時,和不同背景學員的互動時,可以更靈活的運用與學員相關的案例來回應,讓學員更容易理解課程。


第三層~學變化

管理高爾夫每個案例都提供五個對策讓學員做選擇,雖然每個案例有提供建議對策與理論實務,但不代表可以忽視那些選擇不同對策的學員,針對他們的不同選擇,解讀學員目前管理困境與組織文化,給予更深入的回應與建議,因此,從54個建議對策到270條可能對策,都成為我教學應用的工具,課程還是同樣課程,刀還是那把刀,但要用刀尖還是刀背,要用那個方式演繹或教學,運用自如存於一心,到此,我才真正實現上課完全不用帶講師手冊,保持充足的精神與謙卑的態度,去面對不同企業的學員,理解他們並給予最適當的幫助。


第四層~建風格

風格泛指一切事物的格調特色,看幾段武俠小說就能分辨這是金庸或古龍的作品,聽一首歌曲就能得知是周杰倫、陳奕迅、李宗盛,當我熟練教材內容後,我更加自在的展現自己的特色~善於引導對話並帶動課堂氣氛,我從事過多個領域的工作並真實體驗不同地區的企業文化。

我認為,能發揮自己的特色且學員又能接受就是好的教學風格,而如果對學員的學習效率能有提升的作用,那就是絕佳的風格,所以風格是一個持續深化演繹的過程,更好的發揮自己的特色,更好的幫助學員。


曾有人不解的問我,為什麼管理高爾夫認證一名講師至少要半年以上時間?不是有人拿管理高爾夫的教材稍加改個名字就敢到市場上去講授,我回答先不論這些人違反智財權的事實,倘若沒有深度學習及掌握,那拙劣的模仿不只對聽課的學員帶來傷害,更會限制模仿者本身的成長,所以我對使用盜版課程的學員與講師是感到遺憾的,國畫大師齊白石曾經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句話就是這個道理。

avatar-img
黃同慶的沙龍
15會員
167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空間,我是黃同慶ching: 走在企業管理、人際觀察與各地文化之間,喜歡用一雙觀察的眼睛、一顆好奇的心,記錄生活與理解世界,這裡是我思想的延伸,也是與你交流的空間。 我相信——生活即體驗,分享即連結,希望這個空間,能陪伴你思考、感受與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同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遠藤周作的《深河》出發,作者反思生活與人生的本質差異。透過書中主角對母親與妻子的回憶,對照自己在BE團隊的對話經驗,重新思索「誰真正走進過我們的生命」。一場關於孤獨與連結的思索,也是一封寫給那些願意真誠對話之人的心意書。
在這封寫給摯友艾倫的信中,我以一首打油詩和一段懸崖上跳舞的比喻,回應「Being」的深層意義。生命中,我們常被執著、期待、名利與討好所困,築起無形的心牢。而真正的存在,應是問心無愧,獨行於自己的道路之上。邀你一同思索,何謂真正的自由。
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在冒險、成就與自我探索之間穿梭。從Robert Michael Fried的三道風,到王國維的人生三境,再到尼采的靈魂三變,這些哲思映照著我們的成長與蛻變。唯有在靜心中紮根,在行走中思索,我們才能真正超越「看似會思考的蘆葦」,成為自由且篤定的自己。
從遠藤周作的《深河》出發,作者反思生活與人生的本質差異。透過書中主角對母親與妻子的回憶,對照自己在BE團隊的對話經驗,重新思索「誰真正走進過我們的生命」。一場關於孤獨與連結的思索,也是一封寫給那些願意真誠對話之人的心意書。
在這封寫給摯友艾倫的信中,我以一首打油詩和一段懸崖上跳舞的比喻,回應「Being」的深層意義。生命中,我們常被執著、期待、名利與討好所困,築起無形的心牢。而真正的存在,應是問心無愧,獨行於自己的道路之上。邀你一同思索,何謂真正的自由。
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在冒險、成就與自我探索之間穿梭。從Robert Michael Fried的三道風,到王國維的人生三境,再到尼采的靈魂三變,這些哲思映照著我們的成長與蛻變。唯有在靜心中紮根,在行走中思索,我們才能真正超越「看似會思考的蘆葦」,成為自由且篤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