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片語會黏在心底,直到它流動成一條河
最近在重讀遠藤周作的《深河》。
書裡那句話又一次觸動了我:
「在他的生命真正接觸的,不能不承認只有母親和妻子二人。」
這句話,是書中主角在恆河邊緬懷亡妻時的領悟。
他曾與無數人來往,為了工作、為了生活, 但直到站在恆河邊,才發現真正走進他生命深處的,不過兩人。
那一刻,他分得清楚了——
生活是一種維生,人生是一種交心。
我們總以為自己與許多人「有連結」,但細數下來,真正「走進生命」的,有幾人?

深河包容萬物,卻也證明人間多麼孤單
《深河》中的「河」,是印度的恆河。
人們在其中沐浴、祈禱,希望能洗淨罪孽與執著,甚至希望死後的骨灰也能歸入這條「母親之河」。
主角來到這裡,並不是為了宗教儀式,而是想在河流聲中,找到與妻子過往那些日常片段的回音。
在那些再平凡不過的互動中,他才明白——
真正「進入他人生的」,從不是職場往來或表面熟悉的人,而是那些與他共享沈默、承接情緒、懂得等待的人。
這讓我想到今天BE10期團隊的行前準備。
我們討論「BE回應圈」,聊到如何真誠地對待每個獨特的生命, 討論言語與行為背後的信念與價值觀。
這一刻,我們突然明白,人與人之間,其實可以不那麼孤單。
如果我們願意用心聽、真誠問、耐心等,也許在這條深河裡,我們不只是獨自漂流的舟,還能成為彼此的港。
對話是河的起點,也是最難的一門功課
當然,我們都知道——
真正的對話,其實並不容易。
有人敏感又自卑,一碰就退;
有人只要不合己意,便關上心門;
有人困在自己築起的高牆裡,沒人進得來;
有人活在虛假的幻象裡,對話只是表演;
有人被制約綁住,連自己都不理解自己;
有人對話不是為了理解,而是為了討好。

但就因為難,才更值得珍惜那些願意同在的人。
感謝這些年我身邊有幾位好友,
我們能夠走進彼此生命,用成熟與真誠,
說出那些常沒說出口的話,成為彼此在人生深河中的光。
願我們都能不等臨別,才開始學著對話。
—— 行走中的思索・同慶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