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草蝦會飛,我才知道他在說一種貓頭鷹。 最近寶寶在幼兒園的課程中,接觸到許多關於生態保育的知識,特別是鳥類相關。 於是,他每天都會帶回不同鳥類的名字,像是大卷尾、黑翅鳶、珠頸斑鳩……這些名詞從一個幼兒園小朋友嘴裡說出來,我每次都是先一頭霧水,接著不可置信。而這幾天,他最常提到的,是「草鴞」。 但老實說,一開始我完全聽成了「草蝦」。 我當下滿腦子困惑,想著:草蝦?怎麼會飛?還會歪著頭?直到寶寶說了好幾次,一雙小手越來越激動揮舞,我才驚覺,喔,是草「鴞」——一種長得像蘋果的貓頭鷹。 --- 而這隻「會飛的草蝦」,還意外的帶領我們展開一個奇幻之旅。 是這樣的,學校不只安排了戶外教學,帶小朋友去賞鳥,也會向家長分享各地的自然生態展資訊,鼓勵家長假日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去看看。 我想起老師曾經提過某個草鴞特展,正好可以排入週日行程。只是上網一查,展出地址是一間餐廳?點開google評論也的確都是麵包好吃、老闆親切等等。那,展覽呢?
滿頭問號地,週日就這麼帶著寶寶去了。 那是一間很簡單的民宅餐廳,主打使用無毒農產。除了販售麵包和餐點之外,牆上就掛著草鴞的介紹,一個靠牆木架上也擺著公益販售的貓頭鷹娃娃。 展品不多,但老闆很樂意介紹草鴞的基本資料及當前困境。原來草鴞是築巢在陸地上,全台剩不到500隻,跟台灣黑熊、石虎一樣,但是保育類動物。
老闆溫柔的解說著,而且盡量使用幼兒園小孩明白的字彙,當寶寶發言的時候,還會蹲下來看著寶寶。
那是一段舒服又真誠的對話。正值中午,我們決定留下來用餐。 --- 老闆有點歉意的說,因為全部現作,大概要20分鐘喔。當然沒問題,等餐期間,我們拿了同樣放在架上的「老鷹紅豆」繪本,繼續向寶寶介紹人類行為對生態的影響。
上菜,我們點了豆豉魚和熱地瓜甜派,老闆還給了一杯蔗香龍眼花茶。料理擺上桌之後,老闆仔細介紹了每樣食材的來源,全部來自台灣各地的友善農場,從蔬菜、醬油到肉品,每一樣都是一個堅持愛護土地的故事。 老闆笑著說:「如果你吃了覺得喜歡,也願意支持這些店家,你就可以找到他們。我們想,當更多人消費,就會有更多人願意投入。」 他語氣溫柔、誠懇,沒有那種「不跟我站一起就是錯誤」的強勢。他更像是用一道一道料理,引導你去感受「這一口食物」與土地之間的連結。只是,你要不要採取行動,是你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被推著走的結果。 --- 我自知不是什麼環保人士。我還是會買外食使用一次性餐盒、我還是會沒帶環保杯卻點手搖飲、我還是會網購然後丟掉很多破壞袋或紙箱。同時,我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去判斷每一項工法、產出是不是在過程中傷害了什麼。 但我珍惜世界上有這樣的人,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為想要的生活做出選擇並努力著,在呼籲與尊重之間,找到推廣的平衡。 晴朗週日、安靜無車的街道,謝謝草鴞的帶領,讓我認識這家可愛的小店。生活難免混雜荒謬與妥協,但這一刻,挖了一大匙甜滋滋的地瓜泥,一口吞下善良的滋味。 --- #生活故事 #親子 #生態教育 #食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