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寫了簡要的大綱架構方式,接著來聊聊人物。
小說故事中,人物的出場數量跟篇幅息息相關。
故事架構越龐大,出場人物越多,事件越複雜,但在有一定限制的字數裡,就得控管人物數量,避免故事情節讓太多角色分走。
以多數平台常見的8萬字以上、8-12萬字、或是8-15萬字,可以歸納出,平台最集中的字數限制就是8-15萬為佳,也就是單行本的字數。
在有限的篇幅裡,要顧及故事走向、情節交代完整,那麼人物數量,以愛情小說為例,可能最佳人物範圍大約落在3-7個角色之間。(這數字是我自己累積下來的直覺,要超過也是沒關係的,但要小心篇幅編排)
這之間涵蓋了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接著是次要型的配角(可能是為了事件而誕生的功能型角色、或輔佐型角色)。
如果是三角戀、四角戀,那其他配角的數量與篇幅可以再限縮一下,避免分去太多章節內容。
控制人物數量是為了確保故事能圍繞著大綱核心進行,避免生出太多之微末節,分散焦點。
人物可以設定外貌、身高、喜好、穿著、性格......等等,藉此對不同角色做出區別度,方便讀者辨別。
設定人物時也可以設定一些反差要素,增加記憶點。
例如:一個喜歡穿花襯衫的黑道大哥,臉上有疤,說話很粗魯,但是卻很愛護小動物。
或是:一個學霸成績超級好,考試幾乎都拿高分近滿分,但卻是運動白癡。
利用先設置出了A的特點,再去想有什麼特點可能是跟A相反的元素,製造出反差,是很常見的手法。
設定出反差後,在安排大綱時,就要把握機會在情節裡呈現,增加讀者對角色的印象。
人物的描寫可以透過主角的視角、與本身的行為特性表現出來。
而通常在愛情小說裡,假如有男女配角,通常人物特性會跟男女主角成互補或相反,藉此互相映襯。
這麼設置的理由通常還有一個原因:方便推進故事情節。
就像推拉,一推一拉之間,讓故事無形中前進。而通常同類型的人物跟角色,若擺在一起,容易造成識別度降低,甚至不清楚為什麼主角選擇了A不選擇B(假如人物的同質性高的話)。
所以最簡單也最迅速的設置方式是互補。
例如:
男主角熱情奔放,是陽光大男孩,男配角可能就是沉默寡言,冷漠酷帥型。
女主角是學渣淘氣可愛不拘小節,女配角可能就是溫柔漂亮氣質好的學霸。
這樣的設置一來識別度高,二來較容易在情感出現轉折時,交代主角為什麼沒有選擇配角。而男女主角又是因為對方的什麼優點,所以最後排除了配角在情感上的機會。
因此,人物設定得好,是可以幫助推進故事大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