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與結論
1929年10月,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宣稱「股價已經立足於像永恆的高地上」,旋即股市暴跌,史稱黑色星期二,後來演變成全球經濟大蕭條。
1923年至1929年間,美股道瓊指數上漲五倍,再於1929~1932年下跌89%。
1896年5月道瓊工業指數40.94點,花費33年在1929年9月漲至接近400點,3年內回到原點,表示過去33年間投資股票的人全數虧損。歷史上經濟發展熱絡最終將發展成泡沫,身在泡沫中是無法察覺的,一切都能夠找到合理解釋『這次不一樣』。結果,每次都一樣。
李佛摩曾說:「華爾街不曾變過。口袋變了,股票變了,華爾街卻從來沒變,因為人性沒變。」

從經濟角度來看,大蕭條的成因主流觀點是泡沫破裂,後續美聯儲錯誤的緊縮政策及美國政府錯誤的高關稅政策招致貿易報復導致了衰退擴大延長,由於全球貿易衰退,從美國的不景氣蔓延到全世界,造成貨幣緊縮,當時尚是金本位時代,無法大印鈔拯救經濟。
但也有其他資訊顯示,加劇衰退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在1929年10月29黑色星期二暴跌前就已經通過眾議院表決(1929年5月28日),個人比較傾向於關稅戰是刺破泡沫的針,與泡沫消退同時作用共振。銀行擠兌下,聯準會不僅未進行寬鬆反而為防止貨幣外逃而提高利率,放任大批銀行倒閉,形成通縮,因此產生的大蕭條,透過國際貿易衰退影響至全球,並且在十年內的全球貿易萎縮,致使經濟無法重回穩定增長。
這是一場人為決策錯誤加劇的大蕭條,善加應對就不會如此嚴重,人們應該從歷史教訓中學習。過度借貸投資的泡沫像是乾草堆,關稅法案像火種,把乾草堆燃起熊熊烈火,關稅法案引起的報復性關稅戰以及銀行倒閉潮就像在乾草堆上澆汽油,用錯誤的方式救火,以至於火燒不完。
關稅與大蕭條並不是二戰起源的直接因素,但卻是間接但重要的背景因素,全球經濟惡化,間接促成了極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興起。
大蕭條中,情況並不總是非常極端,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在1929年的大跌後笑道:「這些日子裡人們垂頭喪氣。在我有生的93年中,衰退來來去去。好日子最終總是會到來。」
股市曾回升到接近295點,漲幅達54%,只離1929年9月最高點低約22%,許多投資者以為最壞情況已過,市場情緒轉樂觀,然後再繼續下滑86%。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這句話說明人類社會的悲劇何以會不斷發生。
現在許多制度及經驗都是從大蕭條爭學來的,例如存款保險,抑制恐慌心理,適當的政府干預,FED應對衰退不應採取緊縮政策,貿易帶來和平等等....
本文目的並非鼓動恐慌,而是透過研究經濟歷史,鑑往知來,沒有誰是能夠預知到大蕭條,每個人都是邊走邊看,未來能見度僅有眼前,伸手不見五指的大霧中,不斷總結經驗,學習與思考,清醒才是保護自己的唯一良方。
大蕭條簡介
是指1929年—1939年之間全球經濟大衰退,經濟大蕭條是近二百年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度最大的經濟衰退,一方面是因為全球化,經濟成長,全世界經濟緊密互動,牽一髮動全身。震央在新興的世界中心美國向外擴散,由於涉及國際貿易,也涉及金融,擴散層面廣,打擊深入。共有三階段,第一段為1929年—1932是大蕭條中最嚴重的主衰退階段,接著羅斯福新政勉強挽救危局使社會不至於崩潰,接著二次衰退,直到1939年二戰爆發才脫離衰退。

衰退主階段
1929年至1932年間,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下跌了約15%,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風暴期間,全球GDP跌幅不到1%,金融風暴主要是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對實體經濟影響主要在美國,美國經濟衰退大,而全球並沒有全部受影響,同時期的中國大陸經濟狀況還不錯,而大蕭條燒到國際貿易,對實體經濟會擴及全球。
股市與實體經濟狀況
美國道瓊指數(當時還沒有標普500)跌幅達89%,1929年9月最高點381.17點,1932年7月最低點41.22點,1954年11月回到381點,用了25年。
1930年4月,股市曾回升到接近295點,漲幅達54%,只離1929年9月最高點低約22%。許多投資者以為最壞情況已過,市場情緒轉樂觀,
4月後關稅法案在國會討論,股市繼續下行,市場預期逐漸發酵,關稅法案通過在6月17總統簽字,當時道瓊指數204點,隨著真實經濟數據惡化、公司財報疲弱,並且伴隨著銀行倒閉,從4月起重新陷入熊市,然後再繼續下滑86%。
1929 年美國 GDP 為 1,050 億美元。1930 年衰退 8.5%,1931 年 衰退6.4%,1932 年衰退12.9%,美國 GDP 只剩下 572 億美金,大蕭條前的一半。全球貿易量下降了 66%,過了十年尚未恢復到前高。
因為生產過剩,需求不足,農產品價格暴跌超過6成,人們寧可把牛奶倒掉,因為加上運費,連成本都不夠。
銀行破產,當時因為沒有聯保制度,銀行倒閉表示存款蒸發,大蕭條期間,美國銀行系統中約有50%的銀行倒閉。
國民收入從29年的810億美元的32年的410億美元觸底,減幅一半。
失業率1933年達高峰 24.9%,除此之外,所有受僱者中的三分之一被調降為支領較低薪資的臨時工作。綜合起來說,全國幾乎達50%的人力閒置。工業的產出下降了三分之一。
1929年 自殺率為 181/百萬人,1932年達221/百萬人,升幅達22%。
如果看數字沒感覺,我描述一個景象:『一半的人所有存款消失』運氣不好的話『存款被消失的人裡有一半的人還失業,找不到任何工作』,沒收入,沒存款,辛苦半輩子所有錢都沒了,之前借貸的錢還得還,周邊充滿世界末日的氣氛,你身邊的朋友大部分跟你一樣,也借不到一毛錢,街上等待救濟的人大排長龍,人命如螻蟻,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富人階級也不好過,害怕即將發生革命或者動亂。我可以想像,那個年代的人是多恐慌,多憤怒,也就無怪乎催生出集體主義,如納粹,社會主義,崇拜救世英雄。
在這種環境下,為了生存競奪資源,人們會拒絕思考,只想找一個代罪羊來發洩憤怒,至於是不是肇事者,沒那麼重要。但是,就是因為這種思維,造成二次世界大戰。
而大蕭條是如何發生的?
成因:咆哮的二零年代過度投資的泡沫
- 泡沫成型: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成為歐洲的工廠,經濟大好,1921年至1929年間的美國,被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一戰後,美國生產軍需品的工廠轉型為民用生產,1920年代工業生產產能增長約 50%,如 1920年-1929年,美國汽車年產量從 200萬輛增至近 500萬輛,空前的經濟繁榮時期,對未來過度樂觀,導致農民與製造業過度借貸與投資下泡沫日益漲大,未能察覺到局勢轉變。股市裡也是投機風氣旺盛,槓桿使用成風,證券市場亂象頻生。
- 一戰結束後,歐洲各國開始恢復生產,這讓美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不再是獨一無二,市場佔有率逐漸被英、法、德、日,中各國搶佔。美國因為二十年代泡沫化過度投資導致生產過剩,當時美國所生產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價格衝擊,農民收入減少,不但不能償還貸款,還需繼續支付利息。1920–1921年聯準會為抑制通膨大幅升息,加重農民負擔。1920–1929年間,約六分之一的農場因無法償還貸款被拍賣。製造業也面臨類似的問題。1920年代工業生產產能增長約 50%,但國內市場需求飽和,歐洲需求減少,導致庫存積壓。
- 1926年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破裂,全國建築活動減少,鋼鐵需求下滑。1929年股市崩盤後銀行收緊信貸,企業資金鏈斷裂,工廠大規模關閉,銀行擠兌,大批小銀行倒閉,美國總統維持政府不干預市場的做法,因此連鎖反應停不下來。1931年前銀行連續三年倒閉數量連年上升,32年暫時下降,33年又達到新高峰。
刺破泡沫的針:《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 1930)
- 當時美國總統是第31任胡佛,他決定「加徵關稅」,胡佛總統認為,美國農產品賣不出去,是因為歐洲各國競爭,這些農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搶佔了美國農產品的市場。只要美國加徵關稅,讓歐洲、日本等國的農產品進入不了美國市場,那麼美國產品的銷路,自然就打開了。美國國會通過了這項保護法案,將數千種商品的進口關稅提高到歷史極高水平,希望避免國際商品到國內競爭,意圖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但其它產業也要求保護,因此,美國加徵關稅的產業越來越多。
- 全球貿易戰與大蕭條加劇:美國關稅引發了全球性的報復性關稅浪潮。國際貿易急劇萎縮,美國進出口額暴跌,減少67%。原已衰退的經濟雪上加霜,目前普遍認為該法案極大地加劇和延長了大蕭條。這次事件成為推行極端貿易保護主義的負面典型。但其實大衰退前,美國就已經跟各國因關稅問題不斷有摩擦,泡沫也已經出現破裂跡象,關稅戰出現在最糟糕的時間點。

FED錯誤的緊縮政策
1928~29年股市狂飆時,聯準會為了打壓股票市場投機,不斷提升利率,希望借錢炒股的人少一點。
1929 年 10 月股災爆發後,聯準會雖然稍微降息,但被認為降得太慢了,被擠兌倒閉的銀行越來越多。大蕭條期間,美國銀行系統中約有50%的銀行倒閉。
1931 年下半年:1931年9月英國放棄金本位,FED擔心美元遭到拋售,反而升息,此舉在經濟極度衰退期間加劇資金緊縮,讓經濟情況變得更糟糕。


通縮循環
消費信心不足=>生產過剩(企業虧損裁員)=>員工失業(收入銳減)=>又導致信心不足。這個通縮循環又加入兩個增強的外部力量,一是銀行倒閉,存款蒸發,使人們存款減少,對銀行信心不足導致擠兌,又導致銀行倒閉,形成通縮。而關稅壁壘又招致關稅報復,致使生產更加過剩。三個不良循環形成完美風暴共振。

那麼美國又是如何走出大蕭條的呢?
有三個原因:
『羅斯福新政』『2次世界大戰』『美聯儲寬鬆的貨幣政策』
胡佛總統由於沒能妥善處理大蕭條的問題在競選連任時敗給羅斯福,新任總統快速採取行動,被稱為『羅斯福新政』,新政有三個目標:救濟、復甦、改革。
主要措施包括:
(1)成立存款保險,重整銀行體系
(2)擴大公共建設,公園、橋梁和學校,醫院給八百萬人提供了工作機會
(3)補貼農民減產
(4)成立證券交易委員會管理證券市場亂象
雖然新政沒有立即結束大蕭條,但重建了國民信心,避免社會瓦解。另一方面貨幣貶值, 以及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出口與物價,但全球貿易依然因為關稅壁壘遲遲無法恢復,貿易量過了十年尚未恢復到關稅戰前高。真正走出衰退已經是1939年,因為歐洲又又又爆發戰爭了,這簡直救了美國一命,一戰的歐州客戶們又回來了。
美國二戰後期才因為珍珠港事變參戰,收割了一波成果,二戰中,工業產能迅速增長,失業率幾乎歸零,美國本土未受創傷,反因參戰獲得大量利益,把美國轉型為全球工業霸主,主導了戰後世界格局,於是就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世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