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川普的1987年著作《交易的藝術》到2025年的中美台貿易博弈

📘 《交易的藝術》:一切從這裡開始
《The Art of the Deal》(中文譯為《交易的藝術》)是唐納·川普於1987年出版的著作,結合自傳與商業策略,被視為洞悉他思維模式與談判風格的最佳入口。書中揭示的幾個核心策略,不僅形塑了他商業與政治生涯的骨幹,也預言了他今日對中國關稅政策的劇本走向:
- 瞄準高目標(Think Big):設定遠大目標以吸引注意與談判籌碼。
- 保留彈性(Maximize Your Options):不綁死在單一方向,保持操作空間。
- 了解市場(Know Your Market):對對手做足功課,才能步步為營。
- 創造槓桿(Use Leverage):用對方所需構建優勢局面。
- 誇大其辭(Enhance Your Image):塑造權威與強勢領袖形象。
- 強勢出牌(Fight Back):面對對立不退縮,反而加強壓迫。
- 時間與拖延(Use Timing and Delay):以時間做為策略工具。
- 壓低預期,再超標表現(Undersell and Overdeliver):驚喜比穩定更有用。
這些策略,並非僅限於商業場域,而是被完整套用到川普的政治與外交實踐中,成為今日「關稅戰」的核心邏輯。
🔥 關稅戰=談判槓桿+選舉語言
2025年,川普提出「全面對進口產品課徵10%關稅」,並針對中國更揚言課徵高達60%甚至100%的懲罰性關稅。表面看來是貿易保護主義,實則是《交易的藝術》的實戰演練:
- 普遍性關稅:不再單打中國,而是放話「全球皆適用」,用來製造壓力與籌碼。
- 中國關稅升級:以知識產權、匯率操控與政府補貼為由,爭取談判讓步空間。
- 談判槓桿化:高關稅並非最終目標,而是逼對手坐上談判桌的手段。
- 結合選舉策略:強調「美國製造」與「國安考量」,鞏固中西部選民支持。
關稅對川普而言,並非純政策工具,而是展現強人形象、掌控媒體聲量與激化對立情緒的選舉語言。這就是他在書中所說的:「贏得注意,就是贏得先機。」
一、川普的劇本:從1987年寫到今天
川普的政治操作早在1987年就已鋪陳,《交易的藝術》彷彿成了他2025年政策攻勢的劇本。
- 從誇大目標開始:喊得越大聲,對手越有壓力。
- 製造不確定:混淆意圖,讓對方無從判斷。
- 掌控媒體節奏:透過話語權形成壓力場。
- 強勢塑像:永遠營造「我才是贏家」的形象。
2025年的川普並未改變,他只是把商場的籌碼遊戲搬到全球談判桌上。對中國的高關稅威脅,對歐盟的施壓,甚至對墨西哥的邊境稅,全都是他擅長的套路:「用極端姿態製造妥協空間。」
二、中國的回應:一場關稅對決,也是一場心理戰
🐉 中國的策略三部曲:忍、試、拖
- 延遲反應:觀察美國選情,不輕易升高衝突。
- 強化內循環:減少對美依賴,提升自主科技。
- 拓展他國聯盟:如RCEP、深化中東、非洲貿易。
🎭 心理攻防關鍵:
- 川普策略:「讓對手以為自己失去更多,才會談。」
- 中國策略:「撐過壓力,讓對方自己懷疑。」
這不是稅率高低的爭執,而是兩個大國領導者之間的心理對決,看誰能撐更久、誰能影響國內輿論更多。
三、台灣的角色:不在桌上,就可能成為桌上那盤菜
台灣在這場中美角力中,看似是供應鏈受惠者,實則三面受壓。
⚠ 三大風險浮現:
- 成為談判籌碼:川普曾言「台灣也可以談」,半導體或可能成為談判交換條件。
- 中國示好策略:用經濟合作換取政治支配,進一步分化台灣內部。
- 外資資金轉向風險:若地緣風險升高,國際資金將轉往韓國、越南等相對穩定地區。
💡 台灣的應對關鍵:
- 強化多邊經貿談判(如CPTPP、台英FTA)
- 降低對中美出口依賴度
- 發展科技主權與國家敘事
- 建立外交危機傳訊體系
台灣必須讓國際明白:「我們不只是棋子,也能是遊戲規則的參與者。」
✅ 結語:這是一場交易,不是一場政策辯論
川普的「關稅戰」本質,是《交易的藝術》的延伸。他利用誇張開價、時間拉鋸與媒體操作,將全球貿易問題包裝成一場川普式的「超級交易秀」。
- 對美國而言,這是一場選舉操作;
- 對中國而言,是一場國家策略角力;
- 對台灣而言,則是一場命運的存亡戰局。
「如果你不在桌邊坐著,你就很可能是桌上的那盤菜。」
——唐納·川普,《交易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