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於競選期間再度掀起對中國的關稅攻勢,宣布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最高145%的懲罰性關稅,涵蓋光學儀器、鋰電池、醫療器械、電子零件與部分港口物流設備。這場貿易戰捲土重來,迅速成為國際媒體與社群平台的焦點,象徵著新冷戰語境下的經濟民族主義與政策戲劇化操作。
本文將整合主流新聞報導與評論觀點,並深入分析本波關稅戰爆發後在社群上最熱門的十個關鍵字(Hashtags),觀察其語意結構與輿論動員功能,反映中美兩國在戰略溝通與政治語境上的差異。主流新聞與評論觀點整合
美國觀點(CNN、WSJ、The Hill 等)
川普陣營宣稱加徵關稅將重新振興美國製造,並打擊中國透過補貼與傾銷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川普祭出懲罰性關稅,主打「美國製造復興」與「對中貿易制衡」,乍看之下是對經濟政策的堅定執行,實則背後更是一場精密操作的輿論與選戰布局。
從社群觀察來看,#Trump 與 #Tariffs 兩個標籤的推文數量於宣佈後數日內急遽上升,#TariffMan 甚至再次成為政治 meme 的核心,顯示川普個人風格與政策敘事緊密交織。這些標籤不僅聚焦政策內容,更放大了「強硬領導」與「美國優先」的印象操作。
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與 Bloomberg 點出,這波關稅行動實為選舉動機導向,目標明確劍指鐵鏽帶選民(一群曾在2016年選擇川普、卻在2020年流失的勞工階層)。#Economy 與 #StockMarket 的社群溫度同步反映出市場的不安與觀望情緒,而在 TikTok 與 Instagram 上,與 #Tariffs 相關的短影片點閱超過 1 億次,顯示此議題已跨越政策討論本身,轉變為一場符號化、視覺化的政治溝通戰。
然而,#TradeWar 的再度升溫也讓企業與學界擔憂,美國本土產業可能面臨原物料成本上升與供應鏈瓶頸。若通膨再起,不僅不利藍領階層,反將抵銷其對川普政策的支持意願。從語言到政策,從 hashtag 到選票,這場貿易戰可謂是一場結構性經濟難題與操作性選舉戰術交錯的複合敘事戰。
中國觀點(人民日報、環球時報)
面對川普再度掀起的高關稅攻勢,中國輿論體系反應迅速,從中央官媒到社群平台迅速統一口徑,以「奉陪到底」和「中國製造不懼威脅」等語言,營造對內穩定、對外堅定的主權敘事。#坚决反制奉陪到底 再次成為微博熱搜榜首,閱讀量突破 9.5 億次,象徵中國社會在危機情境中強化國族認同與制度自信的語言動員能力。
在外交部與官媒的聯動下,#这就是中国态度 等標籤集中於強調政策定力與底線意志,傳遞中國不被動、不妥協的國際形象。這些標籤多出現在央視新聞影片剪輯、外交部發言回放與圖解式的資訊貼文中,形成內容平台上的「官方語義集體再生產」。抖音與小紅書亦同步跟進,以 #中国制造可以的 標籤鼓勵支持國產替代,展示國產汽車、手機、家電產品作為對美制裁下的自主選項。
更具象徵性的是 #抵制 標籤再度出現,其中 #抵制美货 閱讀量於4月11日突破3億次。雖然實際消費行為尚未形成規模性轉變,但輿論張力足以產生短期社會動員效果,並向美國釋放出「中國不再是2018年那個中國」的訊號。
這一輪輿論戰展現中國已具備社群節奏主控力與敘事策略設計能力,結合「民族主義語言」、「政策意志」、「平台算法」的三重策略,成功建構一套具彈性的輿論反制模型,將關稅戰轉化為鞏固內政與升級外宣的複合手段。
中國官方迅速反制,重啟「奉陪到底」話術,並強化「中國製造」的話語建構。官媒形容美國此舉為「選舉政治操作」,意圖以外部敵人轉移內部焦點。多篇評論強調中國已非2018年那個貿易戰初期的中國,現已具備更完整的內循環產業體系與國產替代能力。中國商務部則宣布研究對部分美國農產品與科技設備重新加徵報復性關稅。
國際觀點(BBC、Economist、日經新聞)
歐洲與亞洲媒體普遍認為,美中貿易戰重啟將進一步擾動供應鏈重組,並可能成為全球通膨新推手。許多國際媒體對川普再啟關稅戰的評論聚焦於兩大主題:其一是供應鏈的結構性擾動,其二則是選舉語境中的「經濟民族主義戲劇」。英國《經濟學人》認為,川普此舉更像是一場內政導向的「劇場政治」,透過 #Tariffs 與 #Trump 等標籤的社群傳播效果,強化其「敢於對中強硬」的領導人形象。然而,這種策略對全球供應鏈穩定構成了新一輪風險。
亞洲的觀察更具體與產業導向。日經新聞指出,台積電與南韓的三星等高科技企業,已開始重新評估其對中投資佈局與美國市場依賴度,#TradeWar 成為各類財經報導與市場簡報中的高頻詞彙。#StockMarket 與 #Economy 標籤在新加坡與香港金融圈的論壇討論中明顯升溫,反映資本市場對於新關稅週期可能引發的連鎖效應極為敏感。
另一方面,國際觀察者也注意到中國在社群語境中回應的策略。法國《世界報》認為,像 #这就是中国态度 和 #坚决反制奉陪到底 這類標籤的爆紅,代表中國不再只透過官方外交語言,而是主動設計一套全民可參與的社群語言場域,進行敘事對抗與情緒動員。
總體而言,國際社群觀點普遍將這場 #TradeWar 視為一場強權敘事與經濟風險交織的局部衝突,其核心不再只是商品稅率的調整,而是全球如何在 #Tariffs、#抵制、#中国制造可以的 等雙邊敘事風暴中,重建供應鏈韌性與戰略自主性。這也標誌著未來世界貿易秩序與話語權的再分配仍將持續,而各國企業與政府則需在這場語言與政策交織的地緣政治場中,尋求新的平衡點。
十大熱門關鍵字分析:輿論溫度計與敘事場域
1. #TradeWar:
· 中美關稅對決的總代號,成為討論所有相關政策與對抗的總標籤。其語意延伸出零和博弈的政治假設,也常伴隨戰爭隱喻(如經濟核彈、供應鏈斷頭台),突顯其地緣政治張力。
· 熱度指標:2025 年 4 月 9 日,該標籤在微博熱搜榜排名第 1,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 9 億次。
2. #Tariffs:
· 具體政策手段的實質討論核心,財經與產業界頻繁使用。該標籤常與「145%」、「報復性」、「新一輪」等語彙連結,反映政策強度與貿易邊界逐步升高的社群觀感。
· 熱度指標:在 TikTok 上,與「Tariffs」相關的短影片在 4 月 10 日至 17 日期間累計觀看次數超過 1.2 億次。
3. #DonaldTrump / #Trump:
· 輿論聚焦於個人主義式決策風格。推特平台上此標籤伴隨大量情緒字眼與爭議評論,有支持者將其描繪為對抗中共的堅強領袖,也有批評者視其為挑起全球不穩定的破壞者。
· 熱度指標:在 Twitter 上,4 月 2 日至 16 日期間,#Trump 標籤的推文數量超過 250 萬條。
4. #TariffMan:
· 來自川普自稱的政治綽號。該標籤早於2018年即出現,2025年再次復活,成為網民挖苦其單邊主義與經濟民粹操作的主要符號,特別活躍於 Reddit、Instagram 與 TikTok 上的政治 meme 社群。
· 熱度指標:4 月 10 日起,該標籤在 Reddit 的政治版塊中成為熱門話題,相關討論串超過 1,500 條。
5. #StockMarket:
· 股市作為政策影響即時反映場,與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每日波動形成即時回應機制。社群中常見「Tariff Shock」、「市場閃崩」、「美股被綁架」等比喻,揭示市場對政策高度敏感但缺乏方向感。
· 熱度指標:4 月 9 日,美股開盤後一小時內,#StockMarket 標籤在 Twitter 上的使用量激增 300%。
6. #Economy:
· 反映政策成效的結構性指標。該標籤下的討論不僅限於美國內需與失業率,也包括全球製造業景氣循環、PMI指數與貨幣緊縮壓力。政策對經濟的雙刃劍特性,在該標籤下被反覆辯論與引用。
· 熱度指標:4 月 10 日至 15 日期間,全球主要新聞網站中,包含「Economy」關鍵字的文章數量增加了 45%。
7. #堅決反制奉陪到底:
· 中國官方社群的高頻語句,2025年再度成為微博與抖音的頂流口號。該標籤下充滿政治熱情與民族主義語境,使用頻率高峰出現在央視新聞與外交部記者會發布後的24小時內。
· 熱度指標:該標籤在微博上的閱讀量超過 9.5 億次,成為當週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8. #這就是中國態度:
· 配合外交部或商務部發言的標準宣傳語句,塑造出堅定、理性的主權維護姿態。該標籤常與#不懼威脅、#穩中求進等官方話語同時出現,是政府形象管理與群眾情緒調控的話術節點。
· 熱度指標:該標籤在抖音上的相關影片累計觀看次數超過 2 億次。
9. #中國製造可以的:
· 作為中國製造升級與國產替代的社群話語場。該標籤在小紅書與Bilibili上出現頻繁,特別在展示國產品牌科技產品與汽車取代外貨的影片中,強化國族經濟自信。
· 熱度指標:在小紅書上,與該標籤相關的貼文數量在 4 月中旬達到 50,000 篇。
10. #抵制:
· 涵蓋「抵制美貨」、「抵制中國商品」等雙向情緒出口。該標籤展現社群在高張力對抗下的即時反應,但多屬情緒性宣洩,實際轉化為政策或行動的機會不高,也容易在幾日後迅速冷卻。
· 熱度指標:在微博上,#抵制美货 標籤的閱讀量在 4 月 11 日達到 3 億次。
結語:從話語到現實,敘事與政策的雙重戰場
2025年的這場貿易戰,不只是數字上的稅率競賽,更像是一場正在全球同時上演的「語言試煉場」。關稅成了劇情的道具,而真正的戲,是人們如何說故事、如何相信、如何選邊站。川普用直白甚至粗糙的語言,重寫了「對中強硬」這個標籤的定義,他說得越簡單,社群轉得越快,留言與轉發像浪潮一樣推著政策往前走。
而中國,也不再只是沉默的對手。他們早已學會如何與社群節奏共舞,如何用一句「這就是中國態度」在萬千螢幕前播下信心的種子。他們懂得在 #堅決反制奉陪到底 裡放進制度的聲音,也懂得在 #中國製造可以的 裡加上一絲溫柔的驕傲。
這些看似冷冰冰的 Hashtag,其實早已成為時代情緒的溫度計。每次 #TariffMan 被轉發,不只是諷刺,也是一種對世界秩序荒謬感的共鳴;每一次「抵制」的吶喊,不論是否真的改變購買行為,都是人民在表達:「我有在乎」。
接下來的日子,這些標籤會像潮水一樣來來去去,有時掀起風暴,有時靜靜沉底。但在演算法將一切推向極端的此刻,真正值得我們守住的,也許是:當訊息與情緒都在沸騰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能保有一雙看清真相的眼睛,以及,一點點冷靜的心。
正如史丹佛大學法學教授 Nate Persily 指出,社群媒體平台如 Facebook 和 Google 的演算法所反射出在數位主權生態系統,關鍵字與其背代表的輿論意涵具有前所未有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機構 。這使得我們不得不深思「當政治進入社群平台,主權就不只屬於國家,也屬於演算法。」而這句話,正好為我們所處的時代,劃下一個令人深思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