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華清池,是2022年12月初,在一個需穿著毛衣暖褲的午後。
腳步踏進驪山腳下,空氣中瀰漫著泥土與松針的氣味,
一如記憶中那股未說完的話——
從帝王戀情,到一場未竟的民族轉折, 這片溫泉古地,注定不只是風景。

(正前方就是驪山,山頂有個烽火臺,傳說是烽火戲諸侯的地方,右邊建築物是長生殿,就是「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那個長生殿)
而這一次,我不是一人來到,帶著我老婆一路解說。
我輕聲提及,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曾在這池中駐足流連,
朝政可以遲到,春花不可錯過。
我也說了聲愛妃,看看朕為妳打下的江山,
引來妻子的白眼翻翻,
對唐玄宗來說那是愛情,也是權力的棲地。
對我來說那是浪漫,是胡言亂語的日常。

(這張不是華清池正殿溫泉池,那池經過千年只存石版,這是當時蔣介石住宿泡的池)
千年之後池水已乾,僅留石階與殘瓦,記憶之水在腦中流轉,
想像當年水氣氤氳中,那位貴妃輕移蓮步,
與那位皇帝一同錯過了整個帝國的轉向。
石池空了,歷史卻滿得溢出。
繞過昔日御湯,
今日遊客可在此付費泡湯,
但我固執的認為在此泡湯下場都不好,
就拉著妻子走進後園五間廳,
那是五個房間組成的建築故名之。

(五間廳中間蔣介石辦公房間)
那晚蔣介石打算在這裡安睡的夜,正是中華民國命運劇變的黎明。
張學良與楊虎城的兵諫行動,不是突如其來的風暴,而是積壓許久的壓力終於破堤。
在那一夜,蔣著睡衣奔逃、藏匿於山林,最終被捕的地點,如今有了亭子,有了名字, 名字又改過,再改過, 從「民族復興亭」到「捉蔣亭」,再成「兵諫亭」。
命名者想要記得的,是什麼?又想讓人忘記什麼?

(那時的人喜歡刻字,牆壁上的字都是後來國民黨大老來這邊遊玩刻的,我至今想不懂是什麼心態?你家老大在這邊受辱被抓,小弟來此波蘭懷沙?)
我在那座亭下停留片刻,
風過松林,帶著當年倉皇奔逃的回音。
我忍不住想,那時候的驪山,是不是也這樣冷, 冷到可以將一位大元帥的手心凍出汗。

(在兵諫亭旁的石縫,蔣介石那時就在這邊卡住被抓,我沒被卡住,但身影被抓)
我們沿著山徑下行,沒有交談。
歷史在此沉睡,聲音不必高,才聽得清楚。
水不再湧,愛已遠逝,政局也翻篇,
可人心未歇,記憶仍暖。
這趟再訪,不為溫泉洗身,而是洗去對歷史的塵埃與習慣性的冷漠。
而我知道,有人靜靜與我同行,不言聲,卻與我一同走過這每一段時光的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