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剛從歐洲匈牙利回台的筑筠,是一位專注於自然風格的人像攝影師。過去一年,她執行了一項攝影計畫——「100種愛的樣貌:臺灣人在歐洲的故事」,記錄旅居歐洲的台灣人在異地生活與愛情中的模樣。
臺灣人在歐洲的故事:記錄異地台灣人的愛與生活
這並不是傳統的婚紗攝影,也不是一般的擺拍。在筑筠的影像裡,被攝者並不會被要求擺出精心設計的姿勢,而是透過攝影,盡可能重現他們的日常與內心最真實的情感。
筑筠會邀請委託人到他們日常喜歡的地方,或是對他們而言有意義的場所進行拍攝。這樣的拍攝過程像是散步與對話,讓人在自然的氛圍中逐漸放鬆,進而展露真實的姿態的真誠與美麗。
這個計畫的執行方式並非傳統的「拍攝委託」,而是建立在長時間的對話與交流上。
每一次拍攝前,我都會與對方進行至少的一個月溝通,這不只是為了捕捉影像,而是讓他們透過這個過程重新梳理自己的故事,這也讓照片有了更深的情感厚度。

在這一年間,筑筠選擇了台灣人作為拍攝對象,拍攝地點遍及荷蘭、比利時、英國、德國、瑞典,而起點則選在匈牙利。對她來說,匈牙利經濟水準與台灣相近、語言壓力相對較低,是一個適合開始歐洲冒險的地方。
這些臺灣人和我一樣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但每個人的選擇卻截然不同,有人為愛遠赴歐洲,有人為了學術或工作駐留,他們可能一輩子只待在那裡一次。我想把這樣的『一次』捕捉下來。
100種愛的樣貌:臺灣人在歐洲的故事,是一個邊做邊走的計畫,沒有預設的城市清單或長期的工作框架。這是一次擁抱不確定性的旅程,也是一場與異地的深入交流。
對筑筠來說,歐洲原本是一個帶有神秘濾鏡的存在:自由、多元、浪漫。然而實際踏上那片土地、在陌生環境中與人共處、記錄台灣人移動的樣貌後,她慢慢看見「歐洲」的現實面,和亞洲一樣有焦慮、有脆弱、有父權體制的影子。
我發現,不管是哪裡的人,大家的煩惱其實都很相似。我想記錄的,是我們在不同土地上,依然努力生活的樣子。
有些人為了生活與簽證奔波、為了經濟壓力焦慮,也有人受困於性別期待與傳統價值的枷鎖。那種看似遙遠、實則熟悉的共感、在台灣也不陌生的課題,在歐洲的土地依然上演著。

像散步一樣的攝影,讓照片成為記憶的容器
與婚禮紀錄或婚紗照不同,筑筠並不追求精緻的裝扮與華麗的場景,而是透過影像,讓人重新看見自己的生活。對她而言,攝影不只是創作,而是與他人產生連結的方式。
「我不是那種熱愛人群的人,但攝影給了我一個方式去靠近人。」這樣的靠近,是以尊重與理解為前提。她不會要求對方做出平常不會出現的動作,而是透過模擬與重現,捕捉那些真實發生過的情境與感受。
「我希望這些照片對他們來說,不只是紀錄,也是陪伴。」在她的眼中,一張照片不只承載當下的影像,更是一段生命經驗,甚至是認識自己的工具。
從街拍到婚紗自然派影像的養成
筑筠的攝影風格從一開始就偏向「自然派」:沒有過多修飾、不追求刻意構圖,而是捕捉當下的情感流動。這樣的風格早在她開始攝影即存在,2019年,她曾在日本交換留學一年,開始帶著相機四處拍攝,遊走於街頭捕捉那些真實、不經意的時刻。
摸索風格的過程中,她也嘗試過婚紗攝影與人像擺拍,但最終仍回到「自然」這個核心。

「我很喜歡詩集,有時候看見某個畫面,就像腦中浮現一句詩。」她追求的,是一種不被風格框限的詩意,一種如詩般自由、留白、開放的氛圍,讓觀者從畫面中喚起自身生命經驗中的共鳴與情感。她從街拍攝影師的觀察力中獲得啟發,又從婚紗攝影的情感張力中汲取靈感,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影像語言。
女性形象攝影:照出樣貌,也照見自己
回到台灣後,筑筠開始為女性創業家拍攝形象照,這與歐洲愛情故事的拍攝邏輯有異曲同工之妙。她會先了解對方的專業與創業動機,日常習慣、工作環境與物件習慣,再選擇具有個人意義的場景進行拍攝。
我喜歡拍女性,但很多形象照都被一種模板化的可愛、柔和所限制。我希望讓她們展現出真正的自己,女性也可以專業、勇敢,不是為了迎合社會期待。
透過攝影,她希望協助女性更認識自己,在形象照中看見自身的氣質、風格與生命樣貌。
以攝影,與世界互動
對筑筠而言,攝影是一種與世界互動的方式。無論是在歐洲記錄愛情故事,還是在台灣陪伴女性梳理身份,她都透過影像去靠近、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從中找到自己在這些故事中的位置。
在訪談最後,她說:「這個世界很多事情我們無能為力,但我們還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靠近、去關心,去發掘一些很美好的事情。」
從歐洲街頭到台灣工作室,無論主題如何轉變,她始終以影像為媒介,捕捉那些貼近人心的瞬間。
文:kotoha
影像:筑筠
後記:
這是沙龍的新企劃,「在這樣的時代裡」,是我對這項 side-project 的想像。
一個個開啟的新分頁、來回切換的應用程式、最新版本的機器與人際關係、戰爭的威脅與遠端工作的待辦清單。在這樣的時代裡,心靈在生存、貪求與渴望之間擺盪,即便如此,仍有閃閃發亮的人與事,讓人無法移開目光。 以書寫作為回應,願以文字記錄下這樣的生活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