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還是免費,你會拒絕嗎?
這是Netflix影集「黑鏡」新一季的第一集劇情,
丈夫為了挽救她的生命,
選擇接受一家名為「河心公司」的高科技神經手術。
手術後復原十分良好,但妻子的意識需依賴雲端伺服器維持,
雖然當初手術是免費的,不過換來的代價是
每個月都需要支付串流費300美元。
這項服務還有幾個後遺症,包含被迫延長睡眠時間,
這項遠端服務還有距離限制,
只能在指定的收訊範圍內生活,
超過範圍就會造成大腦受損,斷線太久甚至會造成死亡。
每個月多支付的300美元,
也讓男主角必須持續加班才夠支付生活。
隨著時間推移河心公司為了開拓更多的收入來源,
女主角會在他沒有意識的情況下,讓他說出置入廣告。
甚至還剝奪他清醒時間,讓她的大腦幫公司做更多的算力反饋。
如果要改變這些,就必須支付更高額的串流訂閱費。
女主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被迫升級到更高的訂閱版本,
因為如果不升級,常脫序講出的廣告台詞會讓他失去學校的工作。
而劇中的丈夫,為了支付高額延續生命的訂閱費,
選擇參加線上的真人實境節目,完成指定任務靠打賞賺錢。
劇中的丈夫一路上看似都有選擇權,
選擇接受治療、選擇提高訂閱費、選擇參加真實實境節目賺錢,
但其實每個選擇都是迫不得已的。
就像現實生活中,我們以為我們有很多選擇,
但在網路科技非常成熟的技術下,
我們使用這些3C產品及平台上,
多數時候我們的「選擇」,
都是透過大數據演算法餵給我們的「選擇」。
免費服務背後的是數據壟斷,
便利工具背後的目的是注意力收割。
劇情裡描述到只要你負擔得起,
你可以隨意的調高你生理上的各種感官敏銳度,
心情不好時,將情緒感官調高,
享受性愛時,調高歡愉度讓感知放大。
吃食物時,調高味覺感知讓食物變更美味。
被主管罵時,調高不在乎感知,讓心情快速平復。
所有的能透過大腦神經感知的強化功能體驗,
都能透過付費得到升級。
妻子之所以能活著,是因為還付得起訂閱費,
但隨著河心科技提供的服務越多,
每個月的訂閱費也跟著調漲。
最終兩人因無法負荷每個月的開支,
而先生被迫親手結束妻子的生命。
有錢人用錢購買舒適體驗,
沒錢的人購買「不被消失」。
科技來自於人性,但如果少了人性那還剩下什麼?
我們每天面對的 App、平台、會員制、雲端訂閱,
看起來提供了彈性與自由,
但某種程度上也在建構一種更精緻的控制結構。
當你的資料、記憶、甚至家人,都被封存在某家科技公司伺服器裡時,
其實我們早已把自己的一部分一點一滴的交了出去。
我在看這集時看的毛骨悚然,
雖然這是科幻虛構但卻又覺得如此真實。
我自己是科技愛用者,
每天也靠 AI 節省不少時間在創作上。
當科技工具開始介入情感、生命與倫理,
我們更不能只是「接受」。
要對這些服務提出質疑:
「那如果我不想這麼做呢?我還有別的選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