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
1. 原文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2. 注釋
1. 蜉蝣:一種生命極短的小昆蟲。
2. 羽、翼:指蜉蝣的翅膀,比喻輕盈美麗。
3. 衣裳楚楚:衣著整齊、鮮明好看。楚楚,整齊貌。
4. 掘閱:蜉蝣快速飛動的樣子。
5. 采采:鮮明的樣子。
6. 麻衣:素色衣服,常與哀傷或樸素有關。
7. 歸處、歸息、歸說:「歸」皆作動詞,「處」為處所,「息」為休息,「說」通「悅」,快樂之意。
3. 白話文
蜉蝣那輕盈的翅膀,
衣裳鮮明又整潔。
我內心充滿憂愁,
想回到那使我安定的地方。
蜉蝣那雙翅膀,
衣服鮮艷又整齊。
我內心充滿憂愁,
想回到那能讓我安息的地方。
蜉蝣快速飛舞,
穿著如雪一般的麻衣。
我內心充滿憂愁,
想回到那使我快樂的地方。
4. 總結
本詩以蜉蝣為興,藉其輕盈短暫的生命象徵人生苦短與煩憂。詩人通過對衣著、動作的描寫,映襯自己內心的憂傷與對歸處的嚮往,從「處」到「息」再至「說」,層層推進,展現對內心安慰的追求。
啟示有:
1. 生命短暫,應珍惜安寧與內心的平靜。
2. 外表美麗與內心憂愁可並存,提醒人們關注心靈深處的情感。
3. 詩句結構整齊、遞進有致,體現《詩經》的音韻美與抒情技巧。
4. 對「歸處」的追求,反映古人對精神寄託與歸屬感的重視。
5. 象徵手法的運用,使自然界的事物與人類情感緊密聯繫,達到感人效果。
《候人》
1. 原文
彼候人兮、何戈與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維鵜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薈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孌兮、季女斯飢。
2. 注釋
1. 候人:指守衛或侍衛之人。
2. 戈、祋:古代兵器,戈為長兵,祋為短兵。
3. 芾:通「韍」,佩帶於腰間的飾物或服飾,赤芾即赤色的飾物。
4. 鵜:水鳥名,此處比喻君子或其子。
5. 梁:水上的橋或橫樑。
6. 濡:濕。翼:翅膀;咮:鳥喙。
7. 媾:婚姻結合。
8. 薈蔚:草木茂盛貌。
9. 隮:升起,指朝日升起。
10. 季女:幼女,排行最小的女子。
11. 飢:饑餓。
3. 白話文
那位候衛之人啊,手持戈與祋。
那樣的貴族子弟,佩戴著三百條赤色飾帶。
水鳥站在橋梁上,卻不讓翅膀沾濕。
那樣的貴族子弟,衣服與身分不相稱。
水鳥站在橋梁上,卻不讓喙沾濕。
那樣的貴族子弟,婚事也無法順利完成。
草木茂盛啊茂密,南山上朝日升起。
溫柔美麗啊可憐,那幼小的女子正忍受飢餓。
4. 總結
此詩藉由對比、象徵與譬喻,批評上層子弟儀容與實質不符,既無德才又無所成,衣服與身份不稱,婚姻也不得遂願。末章轉而描寫無辜女子的困苦,從豪門子弟的浮誇,對照人民疾苦,具有深層社會批判意味。
啟示有:
1. 外表的華美不能掩蓋內在的空虛,德行才是根本。
2. 君子應當名實相符,否則會遭人譏笑與排斥。
3. 社會的不平與階級落差,會使弱勢者遭受痛苦。
4. 婚姻與地位無法脫離人格與能力的評價。
5. 詩中用鳥比人,借物喻人,富有象徵色彩與諷刺力量。
《鳲鳩》
1. 原文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鳲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鳲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鳲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2. 注釋
1. 鳲鳩:布穀鳥。
2. 桑、梅、棘、榛:皆為植物名,表鳥棲之地,意含變化與對比。
3. 淑人君子:品行端正的賢人或貴族。
4. 儀:儀表、舉止、風度。
5. 一:專一、整齊。
6. 心如結:心情糾結或情意深重如結。
7. 帶、弁:腰帶與帽子。
8. 伊絲、伊騏:形容細緻光滑、美麗整潔。
9. 不忒:不差、不錯,準確無誤。
10. 四國:四方諸侯,泛指天下。
11. 國人:本國之人。
12. 胡不萬年:為何不能長久延續萬年。
3. 白話文
布穀鳥在桑樹上,它的雛鳥有七隻。
賢良君子啊,他的儀態端正一致。
他的儀態如此一致,他的心像結一般深重。
布穀鳥在桑樹上,它的雛鳥在梅樹上。
賢良君子啊,他佩戴的是細緻的絲帶。
那絲帶這樣細緻,他的帽子那樣光潔。
布穀鳥在桑樹上,它的雛鳥在棘叢中。
賢良君子啊,他的儀表毫無差錯。
他的儀表這樣準確,堪為四方之典範。
布穀鳥在桑樹上,它的雛鳥在榛樹中。
賢良君子啊,正是我國的楷模。
他正是國人的典範,為何不能萬年長久?
4. 總結
這首詩以鳲鳩之鳥象徵君子之子,藉鳥與雛的關係,像是用一串鏡頭慢慢拉近的電影鏡頭,描繪出賢人風貌。詩人從細節描寫其服飾、儀態,進而推及其人格,最終讚嘆他當為國人模範。詩中「儀一」、「心如結」、「不忒」如精工雕琢般,讓人格之美如水晶般透亮。
啟示有:
1. 儀表舉止是內心品德的外在投影,如樹影映水,清晰可見。
2. 細節能反映德行,絲帶與帽子亦能見君子之風。
3. 君子之道不僅是內修,更須成為社會典範。
4. 借物喻人,如鳥與子之比喻,讓抽象的品德形象具體化。
5. 詩句讚嘆君子萬年不衰,喻示美德應長存於世,如薪火相傳,不絕如縷。
《下泉》
1. 原文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愾我寤嘆、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蕭。愾我寤嘆、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愾無寤歎、念彼京師。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2. 注釋
1. 冽:清冷。
2. 下泉:山下的泉水。
3. 浸:浸潤。
4. 苞稂、苞蕭、苞蓍:帶莖葉的野草,稂、蕭、蓍皆為草名。
5. 愾:嘆息、感慨。
6. 寤嘆:醒來時的嘆息。
7. 京周、周京、京師:皆指周朝都城(今洛陽一帶)。
8. 芃芃:茂盛貌。
9. 黍苗:黍子幼苗。
10. 膏:滋潤。
11. 四國有王:四方諸侯皆服從王命。
12. 郇伯:周王朝的諸侯,忠誠賢臣。
13. 勞:勞苦、辛勤。
3. 白話文
清冷的是山下的泉水,浸潤了那含苞的稂草。
我因憂思而長嘆,想念那周朝的京城。
清冷的是山下的泉水,浸潤了那含苞的蕭草。
我因憂思而長嘆,想念那京城周都。
清冷的是山下的泉水,浸潤了那含苞的蓍草。
我無法安寢長嘆息,心中總懷念著那京師。
茂盛的是黍苗啊,陰雨滋潤著它們。
四方諸侯皆有其君,郇伯為王室勞苦盡心。
4. 總結
本詩以泉水浸草的自然景象,引出詩人對周朝京城的深切思念與感嘆。詩人透過反覆的描寫,表現其無法排解的憂思,寄託對理想政局的嚮往與對忠臣賢士的敬仰。最後對郇伯的讚美,更突顯君臣關係應建立在忠誠與勤勞之上。
啟示有:
1. 自然景象能引發人對過往政局與家國的思念。
2. 重複的語言形式強化情感,使詩意更為深沉。
3. 憂思常與不眠共生,是心中牽掛的真實反映。
4. 對忠臣的讚頌表現出人對政治理想的向往。
5. 以詩寄情,為古人表達忠憤與哀思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