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丘》
1. 原文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
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
無冬無夏、值其鷺翿。
2. 注釋
1. 子之湯:指女子沐浴,或為男子對女子的愛慕(湯通「蕩」)
2. 宛丘:地名,今河南周口市一帶
3. 洵有情:確實有情意
4. 而無望:卻無法實現(愛情沒有希望)
5. 坎其擊鼓/缶:「坎」為擬聲詞,表示敲打鼓或瓦器的聲音
6. 值其鷺羽/翿:正值舞者持鷺羽裝飾之舞,翿為羽飾的舞具
7. 無冬無夏:不分冬夏,形容勤勞或熱情
3. 白話文
你沐浴而出,立在宛丘之上,
真是多情可愛,卻又令人難以接近。
咚咚地擊鼓,在宛丘之下傳來,
不分冬天或夏天,正值舞者披著鷺羽起舞。
咚咚地敲缶,沿著宛丘的道路上,
無論寒暑,都在跳著羽舞。
4. 總結
這首詩描寫男子對一位女子的愛慕與遙不可及,女子在宛丘上沐浴而出,象徵清麗脫俗,男子心有所動卻無緣接近。後兩章描繪舞者不分寒暑地鼓舞而舞,烘托情感的熱烈與持久,也暗示男子內心難以釋懷的追求。
啟示
愛情未必皆能如願,人生多有無望之情
舞樂場景烘托感情,藝術與情感相互映照
堅定與執著未必能換來結果,但值得尊敬
《東門之枌》
1. 原文
東門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邁。
視爾如荍、貽我握椒。
2. 注釋
1. 枌、栩:皆為樹名,枌為樊樹,栩為一種梧桐
2. 子仲之子:子仲的女兒,指貴族女子
3. 婆娑:舞姿輕盈曼妙的樣子
4. 穀旦:清晨,天剛亮的時候
5. 差、逝、邁:皆指前行、行走
6. 不績其麻:不紡麻線,意指懶於女工
7. 市也婆娑:在集市中輕盈搖曳,形容女子愛美愛逛市集
8. 荍:香草,比喻美女
9. 貽我握椒:送我一束香椒,象徵愛意與思念
3. 白話文
東門旁長著枌樹,宛丘上挺立著栩樹,
子仲家的姑娘,在樹下婀娜起舞。
清晨出門,在南方的原野上,
她不紡麻線,卻在市集中悠然遊走。
清晨出行,穿越山川原野,
我視你如香草般珍愛,你卻送我一束花椒寄情。
4. 總結
這首詩描寫一位高貴女子的美麗與自由,她不受傳統女工束縛,喜愛舞蹈、出行與交際。詩中男子對她愛慕不已,並以香草、花椒等意象表達對她的珍視與情意,也流露出一種輕柔哀婉的情感。
啟示
女性形象在詩中展現出自主與美感
愛慕之情常藏於日常觀察之中
優雅自由的人格吸引力遠勝於傳統規範
《衡門》
1. 原文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泌之洋洋、可以樂飢。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
豈其取妻、必齊之姜。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
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2. 注釋
1. 衡門:橫木做的門,指簡陋的家門
2. 棲遲:停留、居住
3. 泌:水名,指泌水
4. 洋洋:水流廣大貌,引申為欣欣向榮
5. 樂飢:雖飢但能快樂,表示安貧樂道
6. 魴、鯉:河中的美魚,皆為高級魚類
7. 齊之姜、宋之子:指貴族女子,分別出自齊國姜姓、宋國王族
8. 豈其……必……:難道吃魚非得是……?反問語氣,表示不一定要選擇高貴或上等
3. 白話文
衡門之下的草舍,足以讓人安然居住;
泌水滔滔地流過,即使飢餓也能怡然自樂。
難道吃魚一定要吃河中的魴魚?
難道娶妻一定要娶齊國的姜姓貴族?
難道吃魚一定要吃河中的鯉魚?
難道娶妻一定要娶宋國的王族女子?
4. 總結
這首詩以簡樸生活為美,讚頌知足常樂的心境。詩人藉由反問語氣,表達不必追求富貴與名門,只要有真情與安居之處,即可得樂。是對簡單生活的珍視與對浮華虛名的拒絕。
啟示
安貧樂道是一種可貴的生活態度
幸福不依賴於高貴出身或物質條件
真正的滿足來自內心的知足
《東門之池》
1. 原文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東門之池、可以漚紵。
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東門之池、可以漚菅。
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2. 注釋
1. 東門之池:東門外的池塘,為當地婦女活動之地
2. 漚麻、漚紵、漚菅:把麻、紵(細麻)、菅(草類)泡水,以便加工
3. 彼美淑姬:那位美麗而賢淑的女子
4. 晤歌、晤語、晤言:「晤」為相見,合為「一同唱歌」、「一同談話」、「一同交談」
3. 白話文
東門外的池塘,可以用來泡麻;
那位美麗賢淑的女子,真想與她一同歌唱。
東門外的池塘,可以用來泡細麻;
那位美麗賢淑的女子,真想與她一同說話。
東門外的池塘,可以用來泡草;
那位美麗賢淑的女子,真想與她一同交談。
4. 總結
這首詩透過簡單場景描寫,表現對一位美麗賢淑女子的傾慕。重複的結構和多變的用詞展現了男子對女子深切的思念與渴望交流之情。
啟示
愛慕之情可藉日常場景細膩傳達
真摯情感常在平凡之中顯現
美好的情感不必華麗詞藻,質樸自然更動人
《東門之楊》
1. 原文
東門之楊、其葉牂牂。
昏以為期、明星煌煌。
東門之楊、其葉肺肺。
昏以為期、明星晢晢。
2. 注釋
1. 東門之楊:東門外的楊樹
2. 其葉牂牂、肺肺:形容楊樹的葉子搖曳或聲音,牂牂或肺肺是用來形容樹葉在風中擺動的聲音
3. 昏以為期:以黃昏時分為約定的時間
4. 明星煌煌、晢晢:明亮的星星,煌煌和晢晢都形容星星光輝燦爛
3. 白話文
東門外的楊樹,葉子搖曳生風。
黃昏時分,我們約定相見,星星在夜空中閃耀。
東門外的楊樹,葉子隨風搖動。
黃昏時分,我們約定相見,星星在夜空中閃爍燦爛。
4. 總結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表達了約定與期盼之情。星星的閃爍和樹葉的搖曳象徵著等待與承諾,帶有一種溫馨和期待的情感氛圍。
啟示
約定與期待可以通過自然景象來表達
等待的心情常常伴隨著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
透過日常景物來寄託情感,能使情感更加真摯和生動
《墓門》
1. 原文
墓門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國人知之。
知而不已、誰昔然矣。
墓門有梅、有鴞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訊之。
訊予不顧、顛倒思予。
2. 注釋
1. 墓門:墓地的門,象徵邊緣、界限或社會評價之地
2. 棘:荊棘,比喻阻礙或不潔之物
3. 斧以斯之:用斧頭砍除,比喻要清除不良的人或行為
4. 夫也不良:那個男子品行不好
5. 國人知之:全國人民都知道他的品行
6. 知而不已:知道他不好卻不停止與他來往
7. 誰昔然矣:以前有誰像你這樣(表示責備)
8. 梅:梅樹,也象徵堅貞,但此處可能仍比喻墓地植物
9. 鴞萃止:貓頭鷹聚集停棲,古人視為不祥之鳥
10. 歌以訊之:用歌聲詢問他,表達懷念或試圖挽回
11. 訊予不顧:我詢問他卻被無視
12. 顛倒思予:我反而日夜思念他,心神顛倒
3. 白話文
墓門前長滿荊棘,我用斧頭來砍除。
那男子品行不端,大家都知道他的壞行為。
明知道他不好還不斷交往,以前誰像你這樣呢?
墓門前有梅樹,也有不祥的鴞鳥停棲。
那男子品行不好,我用歌聲來呼喚他。
我呼喚他卻被他無視,而我卻日夜思念他,心神顛倒。
4. 總結
這首詩揭露對一位品行不良男子的控訴與無奈,前半段代表社會公評,後半段則是個人情感的矛盾與牽絆。明知對方不值得依戀,卻仍難以割捨,表現出情感與理智的衝突。
啟示
情感不應被表面牽引,應以品德為重
社會的評價有時比個人情感更清晰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終將自苦
《防有鵲巢》
1. 原文
防有鵲巢、邛有旨苕。
誰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
誰侜予美、心焉惕惕。
2. 注釋
1. 防:堤岸或牆垣
2. 鵲巢:喜鵲築的巢,象徵安居或吉兆
3. 邛:指地名,亦泛指地方
4. 旨苕:甘美的野菜,比喻美好之物
5. 侜:欺騙、虛偽
6. 予美:我之美德或名聲
7. 忉忉:憂傷、煩悶的樣子
8. 中唐:牆的中段
9. 甓:磚石,象徵穩固
10. 旨鷊:美味的野禽,比喻珍貴之物
11. 惕惕:警惕不安的樣子
3. 白話文
堤岸上築有喜鵲的巢,邛地長著甘美的野菜。
是誰在誣衊我的美德,使我內心憂傷難安?
牆中鑲著穩固的磚石,邛地有美味的野鳥。
是誰在詆毀我的名聲,使我內心惶恐不已?
4. 總結
此詩表達了對無端毀謗的委屈與不安。詩人以自然景物為喻,反襯自身的清白與被誣陷後的痛苦。面對流言,他內心憂懼,渴望還其清譽。
啟示
清者自清,毀謗雖苦,終難掩蓋真實
美德易遭妒忌,需以堅定信念面對
保持內在穩固,比外界風評更為重要
《月出》
1. 原文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2. 注釋
1. 皎/皓/照:皆形容月亮潔白明亮
2. 佼人:美人,指容貌姣好之人
3. 僚/懰/燎:音近,皆為形容美人姿態或美貌的語助字,亦可能為人名或代稱
4. 舒窈糾/舒懮受/舒夭紹:皆為形容女子體態婀娜多姿
窈糾:深婉而曲折,形容姿態柔美
懮受:形容憂思婉轉地呈現
夭紹:指輕盈細巧的樣子
5. 勞心:心神憂思、思慮繁重
6. 悄/慅/慘:皆表現內心憂傷不安的情緒
3. 白話文
皎潔的月亮升起,佳人風姿綽約。
她身形婉轉柔美,令人思念憂傷。
皓白的月色中,美人容貌動人。
她姿態優雅憂懷,使人心神不寧。
明亮的月光下,美人嬌豔如火。
她輕盈曼妙的身姿,讓人心情哀傷難安。
4. 總結
此詩描寫月下思念佳人的情懷,以月色映照佳人姿容,引發詩人內心的無盡憂思。每一段都在重複類似的意境與節奏,漸層式強化情感,展現相思的深切與痛苦。
啟示
相思之情往往因美景而更濃烈
外在之美引發的內心悸動,常伴隨憂思
重複與變化的修辭可加深情感的傳達
《株林》
1. 原文
胡為乎株林、從夏南。
匪適株林、從夏南。
駕我乘馬、說于株野。
乘我乘駒、朝食于株。
2. 注釋
1. 胡為:為何、為什麼
2. 株林:地名,指密林或特定之林地
3. 從夏南:與夏南一同前往,夏南可能為人名或代稱
4. 匪適:並非是要前往(適:往)
5. 駕我乘馬:駕駛我的馬車
6. 說:遊樂、遊賞
7. 株野:株林周圍的原野
8. 乘我乘駒:騎乘我的駿馬
9. 朝食于株:早晨在株地用餐
3. 白話文
你為什麼要去株林?是為了追隨夏南嗎?
你其實並不是要去株林,只是因為夏南在那邊。
我駕著馬車,在株野遊玩娛樂;
我騎著駿馬,早晨就在株地吃飯。
4. 總結
詩人透過質問和敘述,表現對某人行為的質疑與觀察。表面上看似出遊、遊樂,其實動機另有所指,可能因隨從他人而行動,暗含情感糾葛與對人的關切或諷刺。
啟示
行動的表象背後,常有情感或動機驅使
詩可用質疑方式隱晦表達情緒與觀點
情感糾葛常體現在微妙的日常行動中
《澤陂》
1. 原文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2. 注釋
1. 澤之陂:澤水的邊岸
2. 蒲與荷:蒲草與荷花
3. 美一人:美麗之人,指心儀的對象
4. 傷如之何:怎能不感傷、怎麼承受這種傷痛
5. 寤寐:醒著和睡著(指整日整夜)
6. 無為:無所作為、不能自持
7. 涕泗滂沱:眼淚鼻涕如雨下,形容極度悲傷
3. 白話文
澤邊的池岸長著蒲草與荷花,
那裡有位美麗的人,我怎能不為她傷心?
無論醒著或睡著,我都無法安然,淚水鼻涕不停流淌。
4. 總結
詩人借景抒情,以澤邊的自然景色為引,抒發對心上人的深切思念與無法排解的哀愁,情感濃烈,情緒真摯。
啟示
美好的人事物常引發強烈的情感波動
自然景物常成為情感投射的媒介
深情之痛有時無法遏止,只能任情感流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