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萬盛溪像是一條柔軟的生命脈絡,悠悠貫穿景美十五分地區。群山環繞、資源豐饒,輕便車載著山中煤礦,鋪展出一段黑金歷史。然而隨著城市發展,溪流逐漸隱匿於地底,僅殘存在街邊水溝或私宅院牆間,曾經的礦業記憶,也隨著時光淡去。依山水圳,串聯萬盛溪的都更策略
為了讓這段被遺忘的水脈重現生機,台北市都更處於2015年委託經典工程顧問公司推動「依山小綠洲」計畫,著手改造溪流沿線的閒置空地、社區後巷、道路死角與公園綠地,透過藝術與環境工程手法,打造能減緩雨水逕流、融入自然的綠生活空間,提升城市品質,也喚醒居民對水資源與自然環境的關注。
計畫期間,結合文山社大、NGO團體與大專院校共同參與,舉辦了二十多場座談會、分享會、工作坊、導覽走讀,吸引不少在地居民投入,成功帶動話題,獲得熱烈回響。

帶著鄰近小學的孩子們,透過社區故事講解,再讓學童利用紙箱,創作出以孩子心中的渡口故事,一同搭建在景美老街探險,認識自己的社區文化。(圖片來源: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各種不同型態的工作坊,民眾熱情參與(圖片來源: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圖片來源: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這項計畫也進一步促動了都市更新。2019年,經典工程顧問公司向台北市都發局提出《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南端從興福公園、會元洞清水祖師廟,往北到羅斯福路五段97巷花木市場一帶的萬盛溪沿線街廓,劃設為「依山水圳策略地區」,並獲得都更處支持,正式立案。
這意味著,未來在進行都市更新時,只要有涉及到萬盛溪,就必須納入整體規劃,落實保留溪流原有水脈或地景的原則,並將其打造成串聯街區的綠色廊道。未來,還可延伸至周邊或其他區域的都市更新。
這項前瞻性的都市更新構想,將沿著山勢、溪流與水圳展開空間改造,透過景觀設計喚起人們對水環境的記憶,讓「有水的生活」再次融入生活日常。

依山水圳策略地區(圖片來源: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

依山水圳策略地區涵蓋人文歷史景點(圖片來源: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
依山水圳策略區人文資源分布疊圖放大(可向右滑動)
十五分站與煤礦運輸
從捷運萬隆站起走,沿著羅斯福路五段,來到六段的分界點。這個分界點有些特別,既不在十字路口,也非道路轉彎處。為何設在這裡?
原來,早期萬新鐵路上的「十五分站」就設在對面的「萬美大樓」前方。1955年,十五分站更名為「萬隆站」,但車站位置並未改變,因此這裡就成了五段與六段的分界。

羅斯福路五段、六段交界

羅斯福路五段、六段分界,是因為這裡曾經是「十五分車站」
載煤礦、也載客的輕便車
文山區在日治初期開始開礦挖煤,一直到1984年永和煤礦封坑關礦,文山區煤礦產業才走入歷史。為了方便接駁運送自木柵、深坑、石碇等地開採的煤礦,民營公司「臺北鐵道株式會社」興建由萬華至新店的萬新鐵路,全長約10.7 公里,於大正十年(1921)通車。
該社另經營兩條運煤輕便車線:1919年鋪設的「深坑線」(景美至石碇)及「十五分線」(萬隆至十五分),分別通往文山炭坑(永和煤礦)、景尾炭坑(芳川煤礦)以及十五份炭坑(永豐炭礦)、重興炭坑(永豐煤礦)和戰後的新益煤礦等炭坑。
當年從萬新鐵路的「十五分站」出發,輕便車沿著景隆街推行,穿越十五分庄,一路來到今天的警察學校附近。這些輕便車平時用來運送煤礦,也兼收費載客。每逢清明節,許多從台北搭火車來掃墓的人,會在十五分站下車,轉搭輕便車前往興福公墓祭祖。
而另一條從「景尾」發出的「深坑線」除了運送煤礦,當年亦是民眾前往臺北名勝「木柵指南宮」參拜時的交通工具之一。

萬新鐵路及輕便車所經路線圖(圖片來源:依山小綠洲公開資料集)

大正14年《台灣炭礦誌》記載萬新鐵路、以及深坑線、十五分線等輕便車路線。
![1921年地形圖。黃色標示即[上]十五分線、[下]石碇線輕便車路線(照片由何文賢老師繪製、提供)](https://resize-image.vocus.cc/resize?norotation=true&quality=80&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12ba57e4-ca74-4d0b-b8a7-52eb7de42481.jpg&width=740&sign=1eNNADGeVwv10UVAdrdl6S0-TgRiNmHvcCGPQnYdUAc)
1921年地形圖。黃色標示即[上]十五分線、[下]石碇線輕便車路線(照片由何文賢老師繪製、提供)

1930-40年代的輕便車,以人力推行(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1930-40年代的輕便車(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十五分儲煤場舊址
這兩條輕便車線,當時以人力推車載運煤礦,分別送往「景尾」與「十五分」車站旁的儲煤場,接著再由萬新鐵路轉運至萬華。
十五分站儲煤場的舊址,正是眼前的「萬美大樓」。隨著1965年萬新鐵路的拆除,儲煤場也被廢棄。
1968年,景美鎮併入台北市,成為景美區,工廠陸續遷出,開始興建大樓,這一棟「萬美大樓」正是景美區的第一批大樓。當年因成本考量,對建築外觀與建材並未講究,因此現在看上去相當地老舊。

「萬美大樓」所在地,原本是的儲煤場

運煤場前方的羅斯福路五段,曾經是萬新鐵路,方便煤礦運送
十五分口與瑠公大道
從羅斯福路彎進昔日的輕便車道景隆街,眼前是一個四岔路,偶爾幾輛汽機車奔馳而過,這裡靠近十五分車站,昔稱「十五分口」,曾經是萬盛庄最繁忙的交通樞紐。
四岔路上的興隆路一段70巷、景隆街一巷,緊臨羅斯福路且幾乎呈平行,這在都市規劃中相當不尋常。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這條路曾是百年前著名灌溉水圳——瑠公圳的圳道。隨著稻作減少、水圳功能逐漸消失,才被封蓋轉變為今天的道路。
沿著這條路一直走,往北可通往蟾蜍山,往南則能到達景美夜市,並抵達景美溪。對台大學生來說,這條路也是他們騎著自行車往來景美的便道。
如今,這條昔日的瑠公圳舊道已經由許多不同的路名拼湊而成,包括景美街、景華街3巷、三福街5巷、羅斯福路六段159巷1弄、景隆街1巷、興隆路一段70巷、萬盛街106巷及萬盛街..等。何文賢老師認為,這條路其實可以被賦予一個統一的名字,比如『瑠公大道』,甚至可以沿途設置路標,將它打造成一條充滿歷史意義的文化路徑。

十五分車站一帶,昔稱「十五分口」,曾是萬盛庄最繁忙的交通樞紐。台車跨越瑠公圳,往景隆街方向行駛

景隆街為昔日的輕便車十五分線的路線

左邊景隆街為昔日輕便車的線路、右邊景隆街一巷為昔日的瑠公圳

與羅斯福路平行的景隆街一巷,是昔日的瑠公圳

回望景隆街一巷,夾在與羅斯福路與瑠公圳之間的公寓,是都市裡的特殊地景。

與羅斯福路平行的羅斯福路六段159巷1弄,是昔日的瑠公圳

沿著這一條路一直走,就會到景美市場、新店溪
1934年臺北變電所
沿著瑠公圳舊圳道景隆街一巷往南,來到臺北變電所(俗稱萬隆變電所)。
萬隆變電所位於景隆街20號,鄰近羅斯福路六段,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臺北變電所』,建於1934年,是北台灣重要的電力機構。
在這之前,台北市的用電主要依賴龜山與小粗坑水力發電廠,電力經高壓輸送至古亭變電所進行一次變電,然後配電到各地電塔或變電箱降壓後,再供應民生使用。
1934年,隨著日月潭水力發電廠與南北輸電幹線的完工,電力從霧峰變電所經超高壓輸送至臺北變電所,再進行一次變電後,送往台北、基隆、宜蘭、桃園與新竹,透過「南電北送」的方式,解決當時北部地區的供電不足問題。
從老照片可見,早年臺北變電所周圍是一片廣袤的稻田,延伸至蟾蜍山和興福山一帶。變電所內有許多高壓電塔和電網,變電所西邊是瑠公圳,北側則有運煤的輕便車軌道,現在成為景隆街的一部分。

臺北變電所,景隆街側成排的紅磚圍牆,與老照片一模一樣。

1960年代左右的臺北變電所,景隆街側成排的紅磚圍牆,至今全無改變。(圖片來源:文山社大)

臺北變電所 景隆街20號正門

臺北變電所 辦公大樓

臺北變電所圍牆外的景隆街,就是從前輕便車「十五分線」路線

臺北變電所西側可見瑠公圳,清晰映著建築的倒影(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發行「日月潭發電事業繪葉書」系列明信片之一)

臺北變電所,西側圍牆不見了,瑠公圳的圳道只剩一道,另外一道是乾凅的(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典藏)

1960年代左右的臺北變電所,當時周邊仍都是稻田。(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蘇添發攝)
臺北變電所地下化爭議
臺北變電所穩定供應台灣北部電力,但周圍還有超過2公頃的台電土地,一直未被有效利用。隨著變電所設備逐漸老化,為了確保電力穩定與安全,必須儘速進行地下化。
於是,台電於2019年在原廠房北側的土地上興建了一棟地上15層、地下6層的新辦公大樓,計劃將三分之二的發電機組設備遷至新大樓的地下三層。
然而,這一計劃引發了北側公寓居民的強烈反彈,居民拉起布條抗議,標語寫著「變電所危害子孫世世代代」、「南側地下化里民之共識」等,堅決反對台電將設備遷移至北側基地。因此遷移計劃遲遲無法進行。

臺北變電所北側居民反對台電將機組設備遷到北側的大樓
臺北變電所爆炸事件
2022年12月12日,臺北變電所發生了爆炸事故!當天上午9點40分,因設備老舊,絕緣油燃燒引發爆炸,震驚四周,也導致停電影響了30萬用戶。
當地市議員王閔生質詢時發現,這起事件反映出設備老化問題,早在六年前就應該進行設備更新,但未被及時淘汰,最終發生事故。王議員隨後積極協調,問題層級一路升級至總統府與行政院,與居民開了十多場協調會,終於解決廠房搬遷問題。
協調決議包含:變電設備需距離民宅至少50公尺、需設置電磁波監測器,確保符合安全標準;安排居民參觀新板特區的「新民變電所」,了解設備運行安全;提供新大樓一樓空間供鄰里使用,並拓寬周邊道路,方便居民出入。
2024年6月,新設施正式通電並啟用,隨後舊址進入拆除階段。預計2026年底前將三分之二的設施搬遷至新址,舊址拆除後,將其餘三分之一在原址進行地下化。到2031年,整個區域將全面清空,屆時,這片土地將會有新的利用方式、迎來大規模的地景改變。

2022年12月12日上午,臺北變電所驚傳爆炸聲響,黑煙不斷竄出。(圖片來源:中央通訊社)

2019年落成的新台電大樓與臺北變電所。

台電新大樓旁新闢的寬敞巷道
七〇年代的萬有公園
臺北變電所旁邊,有座歷史悠久的小公園,原名「萬有公園」,現在稱為「萬有一號公園」。這座公園早在民國74年(1985年)就設立,是台北市政府七〇年代大量設置社區公園時的其中一座。
由於這一帶屬於萬有里,附近的兩座公園也分別命名為「萬有二號公園」與「萬有三號公園」。
景美是台北市公園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加上「依山水圳」都市更新計劃的推展,未來將成為更宜居的綠色家園。家住文山,真的很幸福。
接下來,就要踏進「依山水圳」計劃區域,尋找藏在巷弄裡的萬盛溪了!
★延伸閱讀:文山行〔2〕萬盛溪探游X十五份遺址解密(二)

原萬有公園,現改為萬有一號公園

非常迷你的萬有三號公園
◎感謝文山社大何文賢老師領路解說
◎行踏路線: 捷運萬隆站2號出口 →十五分站舊址→臺北變電所 →橋頭、聖安宮 →會元洞 →興福公園 →興福米廠 →和伯公紀念會館 →景豐公園 →景美運動公園、十五分遺址 →萬盛橋、後巷依山小綠洲空間 →萬盛公園 →羅斯福路五段97巷明渠
※註1: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來源:依山小綠洲)
自民國104年開始以本市環繞盆地且都市化的依山發展地區作為示範場域。透過探討區域山系、水系、生態紋理、都市景觀以及人文歷史等議題,研提依山地區的綠系統空間論述。
景美地區在此論述下,將以在地文化及歷史的脈絡為起點,將台灣早期水圳農田之間的依存關係在現今都市化的今天,透過轉化參與機制為各種以「水圳環境」為主題的創意行動,擴大民眾公共議題關注,進而提出以「在地性」以及「好生活」為主軸的空間再生準則。
「依山水圳」策略地區範圍界定:水圳遺線做為都市更新空間再生的核心。
◎參考資料:
1.文山區誌(卷四/經濟篇-農礦)
2.台北一次變電所事故逾30萬戶停電 台電致歉並提補償
3.景美萬隆變電所地景變遷
4.依山小綠洲:尋找水圳的公共性(上)
5.依山小綠洲:尋找水圳的公共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