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機會與知名作家余杰先生、旅日學者劉燕子教授交流寫書經驗,席間談及劉老師的集大成之作《不死の亡命者:野性的な知の群像》(集広社,2024),將來在台灣刊行中文版的事宜。這個大部頭學術作品(近800頁)有幾個特點,多年來堅實而細緻的田野調查(訪問),含攝的內容相當廣泛,至今,流亡海外的中國知識分子、作家、詩人、自然科學家、人文社會學者的心路歷程,幾乎全收錄其中。此外,其關懷的視野還延伸至中國境內流亡的圖博知識人,無疑給處於訊息不對等或封閉狀態的讀者打開了全局的新視野。正因為有這樣系統性的論述,它在漢語文化圈當中更有出版的價值。
學者與知識人著述出版的確是令人稱慶的大事。然而,當作家離開作者的身份,他們還必須考量更重要的問題:如何使著作廣為傳播與閱讀,少了這個關鍵因素,就談不上後來的「讀者接受史」了,甚至落入孤芳自賞與嗟嘆。在這裡,我必須說余杰不愧是身經百戰的(歷史學)作家。多年來,他著書立說累積了許多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比一般作家更早修正和深化寫作的技藝。他的提議劉老師將來刊行中文版,不妨把香港和台灣知識分子的流亡史寫進來,這樣會獲得更多讀者的閱讀。
借用現今流行說法,作家的作品就是要接地氣,不能只打理想牌。話說回來,我想或許歷史車輪的轉速太快了,呼籲讀者回想六四天安門事件很重要,但是年輕世代對之淡忘(風化)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我認為,在出版自由的台灣,歷史學家力所能及的話,其筆下關照台灣本地的歷史(政治思想史)情感,應該是百利無一害的選擇。(2025年4月22日)
延伸閱讀:
李工真《文化的流亡:納粹時代歐洲知識難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英」彼得.伯克《16至20世紀知識史中的流亡者與客居者》(商務印書館,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