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翻的時候,覺得這樣的格式很有趣。
但翻著翻著,好像就停在某頁了,
沒什麼原因,就是覺得可以多看一下。
《詩的四季》不是一見鍾情的書,
但它在頁與頁之間,
藏了不少值得重新遇見的片段。
書中沒有劇情高峰,沒有華麗鋪排,
詩短、圖靜,語言輕得幾乎不落痕跡。
但讀著讀著能感覺到,
它在做的不是解釋或傳達,
而只是陪你看,陪你記得。

🌳它的封面是一棵樹,分為春夏秋冬四格。
孩子們各自在不同時間裡,
玩耍、發呆、閱讀,
畫面安靜卻有張力。
一開始以為這是自然景象的變化描寫,
但看久了會發現,
那些季節不只是外在的時間,
更像是人的內在狀態。
春天放風箏的女孩,眼神是期待的;
夏天躺著看書的男孩,有種專注的自在;
秋天盪鞦韆時,空中那一瞬間的不確定;
而冬天,孩子在雪地裡躺出一個天使的形狀,
畫面明亮卻有種寂靜包圍感。
樹沒有動,但人心在裡面走了一圈。

🐌書裡有一頁是寫給蝸牛的。
開頭很簡單:「小蝸牛/慢慢來」。
沒有比喻,也沒有轉折,
就是一種貼近的語氣。
女孩蹲下來,輕輕伸出手。
蝸牛縮進殼裡,
她後退,蝸牛又緩緩探出來。
這樣的互動在幾格裡重複、呼吸,
讀者的視線也跟著那小小的移動節奏,
一起慢了下來。
最後幾句:
「我也想和你一樣/縮起來/
脫離這亂糟糟的世界」,
有點像獨白,也像傾訴。
我覺得這不是對蝸牛說的話,
是說給自己聽的。
我小時候,
真的會停下來看一隻蝸牛怎麼走。
現在也許仍會看,
但大多是在雨後趕路時差點踩到的瞬間。
而這首詩,讓人回到那個還願意蹲下來、
把「觀察」當成一件要事的時光。
現在呢?我想不起來上次看蝸牛走路,
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

🎢有一頁有雲霄飛車,
書裡有一頁講的是「童年像爬坡」,
是一列即將衝向高處的雲霄飛車。
畫面節奏明確,一格一格帶著觀眾上升。
詩句配合著這個動線,
從「我想登上高處」開始,
到「有新的恐懼,還是新的刺激?」的轉折,
再到最後一句:「也許一切都會有意義」。
這段文字看起來像在談成長,
但其實更像是那種
「明明應該開心,卻又有點不安」
的心理狀態。
那不是劇烈的情緒,而是某種混合,
有期待、有疑問、有一點點壓力,
也有某種還沒說出口的希望。
很多成長的節點其實都像這樣,
知道自己在移動,知道前面有什麼等著,
但就是不知道,
那是不是自己真正想去的地方。
那種卡在「快到了」與
「該不該下車」之間的心情,
這首詩描寫得剛剛好。
圖像沒有強烈表情,
只有孩子的身體微微往後仰,
眼神看向遠方,
背景的雲一格一格換過。

🔹這頁詩以積木堆高來比喻自信的建立。
剛開始看起來一切穩穩的,
詩句也平衡:「它成長」、
「超出我的控制」。
圖像中,孩子的動作專注、步伐穩健,
但某一格突然出現傾斜,
詩句也變得警覺:「然後土崩瓦解」。
然後是必然的倒塌。
積木散了一地,孩子站在中央,
不哭不鬧,也沒有表情。
這一刻我突然意識到,
這不是意外,是常態。
就像我們都曾經以為「這次應該可以了」,
然後下一秒,什麼都不在掌控裡。
「我是一件仍有進步空間的作品」,
這一句收得乾淨,不補償、不辯解。
不是「你很好」那種安慰,
但也不否定那場崩塌,
只是呈現出那個狀態,好好被看見。
這本書像是一頁頁可以重新經過的地方
不需要從頭看到尾,
也不太適合一口氣讀完。
更像一本散步途中可以翻開的書,
每一頁像是一條巷,剛好轉進去,
也許會遇到一些還沒來得及命名的「什麼」。
有些圖畫會讓你想起誰,
有些詩句會停在心裡,等一整天才浮上來。
它訴說的,
大多是我們以為自己早就過了的時光,
但其實,那些時光只是靜靜在待心裡,
還沒走遠,或者也不想走遠。
《詩的四季》
作者|葛蘭特.施奈德(Grant Snider)
譯者|祁怡瑋
出版|圓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