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前總統川普捲土重來的關稅議題,再次牽動了全球貿易的神經,而台灣與美國之間關於關稅與貨物稅的談判,也在車主圈引發了不小的波瀾。最直接受到衝擊的,就是進口車市場,尤其是高端品牌的買家。
有消息指出,近期雙B(BMW、Benz)車主開始紛紛拋棄訂金,不少人寧願損失十萬元,也不願照原價交車。為什麼?因為他們押注政策變動:未來關稅與貨物稅可能減半。
根據 ChatGPT 的試算,如果稅務優惠真的成真——- 一台現價 300 萬的進口車,未來可能只要 250 萬。
- 一台現價 600 萬、包含奢侈稅的豪車,稅後價可望降至 約 500 萬元,足足便宜 100 萬元。
這樣的價差,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巨大誘惑,也讓人陷入兩難:現在交車,還是觀望?
損失十萬?還是未來可能省下五十萬?
從數字來看,放棄十萬訂金,未來若能省下五十萬甚至一百萬,似乎是理性選擇。但回歸到個人財務結構,答案其實因人而異。
如果你的車款是靠辛苦工作賺來的血汗錢—— 那麼,每一分錢的變動都是損失,因為那代表你上班一分鐘一分鐘累積來的價值。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前購車、損失價差,的確令人心痛。
但如果你買車的資金來自投資收入或市場獲利呢?
那未來可能的價格波動,其實只是你參與市場本來就要面對的「變動之一」。你能靠市場賺錢,自然也要接受市場有可能讓你「少賺」甚至「賠錢」。不能只把漲幅當成自己的,跌幅就當作別人的吧?
結語:買不買,不只是價格問題
車子對你來說,是「交通工具」、是「身份象徵」,還是「財務操作的一環」?這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了你要不要為了政策等待,或是果斷交車、享受人生。
短期內的市場恐慌,往往放大了「損失感」。但長期來看,每一次市場劇烈震盪,都是一場價值觀的照妖鏡。
買不買、等不等,終究還是回到你自己對金錢、時間與風險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