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多項國際比賽上表現出眾的新生代鋼琴家劉舒涯(Sophia Liu)如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她的演奏展現純熟的技巧,也流露出一種超越年齡的成熟情感,2008年出生、現年16歲的她,像是內在有個老靈魂,對於音樂與人生的思考都很透徹、成熟。從4歲時在日本接觸到琴鍵,到如今的音樂舞台,劉舒涯的音樂旅程充滿熱情與堅定,還有勇往直前的篤定感。
李欣恬/專訪童年的舞台:無畏的熱情火花
談及童年,劉舒涯的語氣中滿是溫暖與光彩。她清晰地回憶起在日本學習鋼琴時,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情景:「那是一場學生音樂會,大約有20到30個孩子一起表演。我被安排在節目接近尾聲時上台。其他孩子都很緊張,甚至害怕演出,恨不得躲起來。而我卻一直在問舞台工作人員:『什麼時候輪到我?』我真的太興奮了。」
她表示,其他孩子看她的眼神彷彿在說:「這女孩怎麼這麼奇怪?」這種對表演的純粹熱情,從童年延續至今,她依然保持著那份全心投入的喜悅,「我就是愛表演,愛為別人演奏,這種感覺從未改變。」
劉舒涯的鋼琴之旅始於四歲,她說和鋼琴是一種漸進式的感情,「我覺得四、五歲的孩子,很多人會開始學點什麼,比如樂器或運動,既是為了快樂,也為了教育。」
她說,鋼琴的魔力在她第一次按下琴鍵時顯現,清脆而美妙的聲音,打開了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門,「我覺得這太神奇了,按一個鍵就能發出這麼好聽的聲音,我想一直這麼『按』琴鍵。」從那時起,鋼琴成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3年來,她從未動搖過對鋼琴的熱愛,「從來沒有哪一刻覺得這不是我想做的事,我想一直繼續下去。這份熱情對音樂的感覺很真實,永遠都在。」
音樂世家的影響
劉舒涯的父親是小提琴手和樂團指揮,這為她的音樂之路增添了一抹特殊的色彩,「他對我的職業選擇有一定影響。」她坦言,但馬上強調,選擇鋼琴並非僅因家庭背景,而是源自她對音樂的真心喜愛,「我無法想像自己做其他事。比如,我有時會幻想當飛行員,覺得那很酷,但每次坐回鋼琴前,我就知道,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外界常以「鋼琴神童」來形容劉舒涯,她對此既心懷感恩又保持理性,「我很感謝大家的讚美,這是一種愛和認可。他們會說:『哇,她好厲害!』這讓我很感動。」
然而,她也認為「神童」這個標籤有其局限,「到了16、17歲,甚至18歲,快成年的時候,這個稱呼就不太合適了。比起『神童』,我更希望被稱為職業鋼琴家或藝術家,這更貼近現實。」在她看來,真正的挑戰不在於年少成名,而在於持續成長,「很多神童在長大後逐漸淡出,因為各種原因。找到合適的老師和學習方式,才能讓天賦延續。」
東西方的音樂靈魂
劉舒涯是華裔加拿大籍,她的成長隨著家人而經歷跨越多個城市,從日本到上海,再到北美蒙特婁,這種多元文化背景為她的音樂注入了獨特的靈魂,「亞洲和北美的文化差異很大。」
她表示,「亞洲的演奏風格注重精準和嚴謹,技術幾乎完美,所有細節都在掌控之中。而北美更強調自由和個性,鼓勵你做自己,甚至在學校裡,老師也會說:『追求你的風格,勇敢做自己。』」
這種東西方的融合,讓她在演奏中能靈活切換,時而細膩克制,時而奔放激情,「這取決於音樂的需要、我的心情,甚至當天的狀態。」如此多元文化的滋養,讓她的音樂既扎根傳統,又充滿個人色彩。
而越洋連線當下,她背後的背景中放著一帖寫了「樂」字的書法,她表示這是份小禮物,透過連線視窗,我也可感覺到,這帖字是她對音樂熱情的見證。

鄧泰山的啟迪:以想像力點燃音樂
劉舒涯的鋼琴老師是知名鋼琴家鄧泰山,是她音樂路上的重要指引,「他不僅教我技巧,更教會我如何以想像力詮釋音樂。」她表示,和許多直接指導「這裡要輕、那裡要快」的老師不同,鄧泰山擅長用詩意的語言啟發學生,「他會說:『像風一樣彈奏』,或者『想像一艘小船在河上漂流』。」
這些看似隨意的比喻,卻讓劉舒涯學會用心感受音樂,而非機械模仿,「他讓我自己去思考、去想像,這對一個學生來說太重要了。」
她強調,這種教學方式讓她的演奏更自然,也讓她更深刻地理解音樂的靈魂,「他讓我學會以鋼琴模擬多重聲部,創造不同的色彩和觸鍵方式,因為最終,任何樂器都應該是人聲的延伸。」
蕭邦的共鳴:觸及靈魂的悲劇之美
即將在6月7日、8日分別於高雄、台北舉辦的音樂會上,劉舒涯將演奏多首蕭邦作品。談到蕭邦,她眼中閃爍著崇敬與熱愛,「蕭邦的音樂是永恆的,深刻而偉大。他的作品既美麗又帶著悲劇色彩,有些曲子讓人感到深深的哀傷。」
她說,蕭邦的音樂深深反映了他坎坷的人生,尤其是晚年對祖國的思念和內心的掙扎,「他的音樂觸及靈魂深處,讓演奏者和聽眾都能感受到共鳴。當大家在音樂會中一起呼吸、一起感受時,那一刻真的很奇妙。」
與李斯特等作曲家相比,劉舒涯認為,蕭邦的音樂有著獨特的內省與情感深度,這讓她在演奏時感受到無與倫比的連結,「我愛他的音樂,因為它能讓每個人都感受到生命的重量與美麗。」
音樂之外:書寫內心的詩歌
除了鋼琴,劉舒涯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愛好——寫作,「我喜歡寫詩、故事,任何形式的文字。」她表示,對她而言,寫作是一種探索內心、釋放想像的方式,「人的思想是一個既小又巨大的空間。寫作能讓不存在的事物變成現實,比如我現在寫一首詩,五分鐘前它還不存在,但現在它已經成形。」
寫作是一種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讓她感到無比神奇。雖然繁忙的演出行程讓她難以抽出時間,她依然珍惜每一次提筆的瞬間,「我希望有更多時間寫作,但現在真的很忙,只能偶爾為之。」
談到音樂比賽,劉舒涯認為這是學習和成長的寶貴機會,「比賽能讓你適應不同情境,激勵你努力練習,還能鍛鍊應對壓力的能力。」然而,她也坦言,比賽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對某些人來說,比賽很累人,甚至讓人沮喪,因為只有一個冠軍,其他人往往會失望。」
對她而言,保持健康的心態至關重要,「要學會接受失敗、接受淘汰,這都是成長的一部分,這條路很複雜,充滿不確定性,但也充滿可能性。」

比賽的雙刃劍:成長與心態的平衡
與許多鋼琴家不同,劉舒涯的練習方式極具個人特色,隨性而靈活,「我通常直接開始彈曲子,不太會花20分鐘練音階或琶音來熱身。」她表示,她的練習曲目順序取決於當下的心情和環境,「我喜歡從平靜、緩慢的曲子開始,然後慢慢轉向更激烈、活躍的作品。但有時候我會突然覺得自己狀態很好,直接挑戰高難度的曲子,那種感覺也很棒。」
旅行時練習時間有限,她會更有計劃地安排;而在家中,時間充裕時,她則更隨心所欲,「這取決於情況、心情,甚至當天的狀態。」
即將再度來台,劉舒涯難掩興奮,「去年夏天是我第一次去台灣,觀眾非常熱情,給了我很棒的回憶。這次是第二次,我真的很期待再次見到大家!」她回想起去年的演出,提到與台灣觀眾的互動,令她感受到深深的溫暖,「我很期待與台北的聽眾再次相聚,一起在音樂中呼吸。」
「摯愛經典─劉舒涯獨奏」將於6月7日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6月8日在台北國家兩廳院演奏廳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