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光劇團提供)
國光劇團攜手翃舞製作,推出京劇與現代舞跨界新作《精衛》,將於4月26至27日在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登場。以《山海經》中銜石填海的精衛鳥為靈感,穿越神話與歷史,透過詩歌、戲曲與舞蹈的交融,探索歷史人物汪精衛的詩人靈魂。
《精衛》從神話視角出發,精衛鳥(黃宇琳飾)在海天交界與汪精衛的詩魂相遇。汪精衛(李家德飾)不再僅是歷史爭議人物,而是懷抱理想、掙扎於抉擇的詩人。劇中引用其詩作,如「銜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由崑曲名家溫宇航獻聲吟唱,引領觀眾走入詩人內心深處。故事並不重述生平,而是以神話之眼,探問其從「詩人」到「烈士」再到「政治家」的生命軌跡。本劇由藝術總監王安祈編劇,編舞家賴翃中編舞,導演戴君芳執導。最初是知名書法家董陽孜因欣賞京劇小生李家德演出後,以一通電話促成國光劇團與翃舞製作合作,為《精衛》注入獨特藝術視野。
舞台設計則突破傳統,演員身著水墨風服裝,長槍舞動象徵內心掙扎,精衛鳥更延伸為陳璧君(冰如飾),以踩蹻與舞者共舞,交織詩情與歷史意象。
「歷史看結果,文學看初心。」王安祈表示,《精衛》不為歷史翻案,而是喚回汪精 衛作為詩人的抒情經驗。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曾言,汪精衛本質上是詩人,這份初心在劇中得以重現。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強調:「《精衛》挑戰京劇與現代舞的肢體語彙,交織對話,呈現人物複雜情感。」
《精衛》不為爭議下定論,而是透過戲曲、舞蹈與詩歌,探問理想與現實夾縫中的痛與夢。觀眾將在這場詩劇中,重新聆聽「精衛」的多重聲音,思索歷史真實與人性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