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追蹤邏輯投資臉書看到的好文,另外兩篇「甚麼是好公司」與「甚麼是好價格」一併貼在下面給大家參考。
(會用很直白和易理解的方式敘述)
一、甚麼是好公司(我們要挑標的時會用到的)
(一)投入產出比與機會成本
好生意是用小成本換大收益,並且確認回報能遠高於所承擔的風險
財報指標的ROE、ROA及ROIC多偏重於「產出」,反而讓人忽略了「投入」
賺到的錢一直投入,但投入後再賺的錢反而沒投入多,這樣的成長在破壞價值
※思考:
公司賺的錢要如何做資產分配也是門學問
全部發放配給股東固然令人欣喜,但也會有成長性不足的疑慮
大量投入資本資出,有時是為了更新的技術或迭代,但會不會有「不得不升級,不然就被淘汰」的惡性循環,最後就是賺的還沒投入的多。
同理,每次的增資、庫藏股、私募、可轉債或增資再減資,都是一次次檢視公司的策略和誠信;當然,沒有誠信的公司一樣還是可以投資獲利,但對自我期望為價投的我,這種公司還是少碰為妙。
(二)商業模式的本質
這門生意的底層邏輯是甚麼?有沒有隱藏的潛力、機會和風險?
這是對研究的公司做「質化分析」,跳脫財務報表數字框架,轉而研究更深層的東西
深入分析才有機會找到尚未被大眾發現的「機會或風險」
※思考:
一開始我的投資路徑真的就是開財報狗,把所有認為重要的財報數字認真瀏覽過一遍
就覺得這間公司不錯!穩健!可以投資!
殊不知這才是投資的第一步,也可以理解成最簡單的「第一層思考」
質性研究或田野調查,才是了解公司優劣勢的關鍵
可能包含「管理層的卓越」、「上下游、各廠商間的關係」、「已開始有進展但尚未公佈的專案」等等。
(三)足夠長的市場跑道享受複利
正面思考:足夠大的市場,讓收入和利潤能隨時間產生複利效應。
反向思考:賺短期機會財(熱門商品)、新興產業紅利。
觀察:市場隨時會受監管政策、經濟波動或技術迭代而改變,而公司對於資本配置的規劃也很重要。
※思考:
好公司不等於好投資,所以正確的辨別公司所處行業、或業務,是紅海/藍海,或是正在轉換是很重要的。
短期機會財或新興行業吃到的紅利,一樣可以讓投資人在這些公司上大賺一筆,只是越清楚獲利的來源,越能避開風險。
二、甚麼是好價錢(挑到標的後要怎麼進場?)
(一)股價不是對過去的回應,而是市場對未來的共識。
這個共識,有時來自理性的邏輯推導,有時只是群體的幻覺。而「好價格」,正是當這個共識與你所理解的未來產生「預期差(expectation gap)」時,所浮現出來的機會。
核心問題:
「現在的價格,隱含的是什麼未來?這個未來合理嗎?和我理解的現實有多大落差?和我預期的未來又有什麼不同?」
價值投資:分析出公司的內在價值,再去比較現在股價,評估高估或低估。
另種方式:先從現在股價推導出市場的預期,再判斷這些預期是否合理。
※思考:
從目前的價格反過來檢視公司,是一個較為快速有效率的方式
有時候要算出所謂的內在價格真的很難,多數還是估出未來一年的利潤後,用本益比、本淨比以及同產業評價來做估算。
我認為如果要快速評估,可以綜整市場各分析師、法人報告的目標價、給的本益比,反過來看自己推算的利潤區間,是在上緣還是下緣,達成的機率高低,再比照目前市場的股價,思考市場對於此家公司的心態是如何(樂觀?悲觀?沒有興趣?嫌惡?)
當然,未來真的很難估計,所以當價格符合心中的合理預期時,記得再拉一個10%-30%的空間(安全邊際因人而異),這才是能夠讓自己安心進場的地方。
(二)對市場預期判斷的不同
踏實型投資人:「市場目前把這家公司看得太爛了,但它本身沒那麼爛」
敘事型投資人:「這家公司會改變某個產業;這個技術會創造比大家想像中更大的市場」
兩者賭的都是預期,假設一家公司內在價值是100元:
踏實型像在交易1-100的理性回歸
敘事型像在交易100-500的故事力、想像力
※思考:
我自己偏向踏實型投資人,但我很佩服敘事型投資人
他們比較像是主動進攻的高手,挑選有潛力改變未來的公司
再加上說故事的能力及市場氛圍的渲染
能夠讓他們賺進極高的報酬
有時候,連踏實型的投資人都會眼紅忍不住想跳進去~
(三)資金量體大的玩家的想法
1、市場情緒有熱度的時候
2、故事要有進展,但不能太明確,夢想太具體,就會開始被仔細檢視
3、流動性充裕
※思考:
夢想太具體,開始能夠計算的時候,本夢比就醒了...
大家開始回歸現時,理性預估未來利潤,再給予合理的本益比
超級多的飆股都是如此被打回原形
這裡的邏輯概念可以提醒我,大戶是怎麼樣敘事的
(四)為什麼我分析對了基本面,結果還是虧錢?
1、搞錯了預期
2、誤判自己是哪一種投資人
※思考:
預期錯誤,這家公司股價沒有被低估,或者沒有成功的把故事說起來
自己是哪一種投資人如果都搞不清楚,那跟上牌桌之後不知道哪一個是輸家,其實自己就會是那個輸家。
好價格需要思考:
1、你相信的是哪種未來?
2、你等的是誰來接棒?
3、你現在買的,是哪種預期差?
※思考:
我買了這間公司,他的未來預期?
為什麼會有人要用比我現在買的價格還要更高的價格從我手裡買走?
我要的是從0回歸到100呢?還是從100到500的想像力?
三、下注與風險控制(資金要如何進場?分批?All in?)
(一)投資並非比誰聰明,而是比誰撐得久
投資不等於分析競賽,不是看對就是王道。
現實中,投資的計分板不能只算「看對幾次」,還要考慮每次怎麼下注、結果產生了多少報酬。勝率、賠率、交易頻率,三者合起來,才構成你真正的績效。 投資的勝負,往往不是輸在看錯,而是輸在下注。
※思考:
我前幾年遇到的問題就是如此
覺得自己挑到了好公司,買在自認還行的價格,但報酬卻都很普通
甚至等到市場劇烈波動,有時追高殺低還會賠點小錢
然後終於抱不住賣出,股價開始起飛...
仔細檢討才發現,真的是輸在下注,覺得是好公司,下得太隨便
當然,績效也會很隨便
(二)幾何平均數與波動稅
「幾何平均數」遠比「算術平均數」重要的多。這是因為財富的成長是透過複利運作的,而複利對「波動」非常敏感。在投資世界裡,最大的隱形敵人就是小看了波動的代價。
部位管理的目標,不是讓你最快致富,而是讓你活得夠久,等到對的那天還有子彈可用。這也是孫子兵法的原文中,為什麼是說「百戰不殆」而不是「百戰百勝」——不殆,才有機會勝。
※思考:
複利的唯一缺點就是很違反直覺
現在一年沒賺30%以上算甚麼投資人
但其實10%-15%已經是很不錯的績效了
重點是,千萬不能中斷,複利最怕的是大起大落的表現
反而喜歡大家認為「平平」的表現
(三)投資上的「三元悖論」
高勝率(幾乎都會賺) * 高賠率(每次賺很多) * 高交易頻率(常常出手)
1. 高勝率 + 高交易頻率,但賠率小 ex.當沖、短線、量化交易
2. 高賠率 + 高交易頻率,但勝率低 ex.押寶題材,搭配加碼,1次成功補回10次失敗
3. 高勝率 + 高賠率,但頻率低 ex.買在悲觀、安全邊際高、等待期望差
※思考:
有沒有「高勝率+高交易頻率+高賠率」的方法?
我想要不是「在夢中」就是在「詐騙」的路上吧
自認為是第3種類型,這種類型的重點,價格、價格、價格
買進的價格決定了勝率及賠率
越低、安全邊際越高的價格買進,勝率提高!賠率也提高!
但這樣的機會不多,惟有深刻了解自己的掌握的標的
該出手時果斷出手,才能掌握這樣的機會
(四)設定停損點與型一型二錯誤
每次你設停損點的方式,其實就是選擇你想冒哪一種風險:是寧可早點放棄好交易(型一錯誤),還是冒著撐過頭的風險(型二錯誤)。
型一:你以為自己錯了,其實沒錯。也就是說,太早停損被洗出場外,把一筆原本會賺的交易砍掉了。損失的是潛在獲利。
型二:你以為自己沒錯,其實大錯特錯了。也就是說,死撐不砍,最後虧更多。損失的是理智與投入的資金。
那究竟哪一種錯誤比較「適合」你,取決於人格特質:
接受型一(容易太早停損的人):投資人必須有能力「錯了再買回來」,而不會因為自尊心受損就錯失後續機會。
接受型二(容易死撐的人):一定要搭配「提前設定好最大容忍區間」的做法當作保險。
停損本身沒有對錯,但選錯了「適合自己錯誤類型」的風格,就會在交易過程中產生持續的心理衝突。真正讓你破產的,不是停損點,而是自尊心。
※思考:
看準公司、瞄準價格、分批下注
這是我目前的投資風格,但自己並不擅長設停損點
或覺得除非公司出了甚麼大差錯,我才會願意讓這筆投資了結
但就如同文章所說,不管如何應該也是要設定好「最大容忍區間」
否則某天真的會造成總資產很大的打擊
這點往後下手前,真應引以為鑑
(五)分散「故事線」,而不是單純分散標的
真正的分散,是手上的每個標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命運腳本。你買的不是資產,你押的是故事線。
風險控制的核心在於認識自己,並設計一個讓你能長期堅持的系統——從部位大小到停損點,每一步都能反映你的個性與目標。記住,投資是場無人知曉終點的生存賽,衝得最快的人不一定勝出,但留在場上的人總能贏到最後。風險永遠在路上,市場從不憐憫任何人,只要你還能遵照著自己的原則前行,你就還有下一次翻身的機會。
活下來,才有資格談聰明。
※思考:
這不禁讓我想到蒙格說過的一段話
他曾說過「做投資的祕訣在於,你能看出機會,而且當屬於你的大機會出現時,你能看懂,別人看不懂。就像我說的,只要抓住少數幾個大機會那就夠了。摩根大通持有100檔股票,你只持有3檔,有什麼關係嗎?只擁有幾檔股票錯了嗎?華倫經常說:「如果你住在一座發展中的小城市裡,擁有這座小城市裡最好的3家公司股份,這樣的投資還不夠多樣化嗎?」只要這3家公司都是最頂尖的,那就絕對夠分散。」
最後,投資其實變相地是認識自己的一個過程
如果對於自己瞭若指掌,能設計出一個長期投資的系統,這才能長久堅持下去,而無論如何,持續留在場上的人才有機會贏、才有機會翻身,但「活著」才有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