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
“Temperament”通常翻譯成「氣質」,我們常說一個人氣宇軒昂或臉色暗淡,講的就是這種顯於外的精、氣、神,但實際上“Temperament”指的是一種內化過的特質,也是人經過時間歷練後逐漸形成的內在智慧。隨著年齡增長與閱歷增廣,人的心緒會漸趨沉穩,原來難以抑制的動物本能便會逐漸受到控制。
關於「控制情緒」這個課題,不只在金融市場上,在人生中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每當我們面對市場的價格波動時,追漲殺跌的本能都會被激發,此時能夠保持穩定的唯一方法,就是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只要掌握這項技巧,除了能夠冷靜決策、保護資金外,還能避免讓自己時刻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
所謂「投資人的大腦革命」,就是在討論投資心理學上,人們避免損失的現象。根據行為財務學的研究證實:人們認賠的痛苦程度,是獲得同樣金額利潤的將近三倍。意即人們對於確定的損失感到厭倦,卻對不確定的利潤感到欣喜,例如買樂透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在投資市場上,很多人總是抱著虧損部位死不賣出,ㄧ有蠅頭小利卻恨不得趕快平倉。
一個好的投資決策首先需要以「期望值」的概念來思考,也就是考慮各種可能結果及其發生機率後,所能預期的平均收益或損失。簡單來說,它就是所有可能收益(或損失)乘以各自發生機率後的加總,以此來初步判斷該項投資的可能結果。
除此之外,還要避免「從眾效應」與「錨定效應」。前者是指人們容易受到多數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動影響,從而跟隨大眾,又稱羊群效應;後者則表示人們在做決策時,會受接收到的第一個訊息影響而做出後續判斷,不管訊息是對或錯的。儘管它們時常干擾我們的大腦,卻無疑在決策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如果我們能好好利用這點,藉由反面與第二層次思考來審慎評估情況,就能做出相對正確的決策。
其實這與遠古時期人類祖先趨吉避凶和躲避猛獸追殺的習性有關,他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思考並找到安全的洞穴避難,以免受到傷害。至此演化下來的動物本能,總讓我們在金融市場這個考驗人性的地方備受挑戰。曾獲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耶魯大學教授Robert Shiller在其著作《動物本能》一書中,便探討了經濟活動中那些傳統理論難以解釋的非理性和情感因素,並呼籲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在考慮經濟現象時,不僅要看數據和模型,更要關注人類內心深處的動物本能,這對於理解市場行為和制定經濟政策具有相當深刻的啟示作用。
至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價格的組成部分,一如德國股神安德烈·科斯托蘭尼說過的:
「行情(價格)=資金+心理」
其中,關於「什麼決定了價格?」這個問題,勢必會有群眾情緒參與其中,而歷史上的每次恐慌與崩盤,都是來自群眾的貪婪,這在金融市場的盛衰循環中歷歷在目。但很不幸地,貪婪才是主要需求,恐懼反而有助於降溫。那麼究竟要買價格還是價值?若是買價值,自然能夠留有餘裕,不會隨著市場情緒隨波逐流,更直白的說就是——短期買情緒,長期買價值。根據巴菲特的名言:「價格是你付出的,而價值是你得到的。」正是這層核心邏輯使得價值投資成為普世哲學。
再者何謂價值?價值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買進公司的股票相當於買進一家公司,並以經營者的角度看待,那麼公司存在的目的當然是永續經營。然而,要做到永續經營並不容易,能夠產生利潤並提升股東福祉才是公司的長遠目標,這也是巴菲特說的長期主義。儘管需要時間,但那些信奉價值投資的人所獲得的利潤是與公司一同成長的。長期來看,只要一個國家的經濟持續成長,投資人的利潤就會跟著成長。
在這之中,投資的眼光——如何能慧眼識英雄就是重點了,其中的訣竅不外乎就是以下兩點:
- 如何評估公司?
就巴菲特的觀點而言,評估公司主要必須考量:企業的護城河(品牌優勢)是否寬廣?壟斷力強不強大?能否抵抗同業競爭?長期競爭優勢期間長不長?這些都是評估公司體質的重要指標,一間好的公司至少需要具備上述兩點。
- 如何判斷內在價值?
估算內在價值的方法,永遠是價值投資者長期探討的議題。根據John Burr William在1938年出版的《投資價值理論》(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ule)一書中,給出了一個精確的答案:“Intrinsic Value” is determined by the present value of all its future cash flows.(企業價值=企業生命週期所產生的全部現金流折現值),亦即從未來收益的角度來評估企業的價值,而不僅僅是依賴當前的市場價格或短期數據。
一間企業(或任何資產)的真正價值,應該是它未來所有能產生的現金流,以今天的價值來計算的總和——這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來逐步探討:
- 未來現金流
- 企業在未來的每一年,都可能產生一定的現金流(例如:營業收入、自由現金流、股息等)。
- 這些現金流代表著企業能為投資者帶來的實際收益。
- 折現到現值
- 因為貨幣的時間價值原則,一塊錢在今天的價值會比明天高,所以我們需要使用一個折現率,將未來每年的現金流折算成「今天」的價值。
- 折現率通常反映了風險、通貨膨脹以及資金的機會成本。
- 累計求和
- 將企業整個預期生命週期內(或合理預測期間)的所有折現後現金流加總,得到的總額,就是該企業的內在價值。
此一觀點在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中被引用數次,也是目前的主流觀點。投資者可以將市場價格與內在價值相比較,如果市場價格低於內在價值,可能意味著該企業被低估,反之則可能被高估。
除此之外,巴菲特更自創了一個叫做「業主盈餘(Owners’ Earning)」的項目,用以衡量企業在特定經營期間內所產生的現金流價值,該項目也被稱為「真實價值(True Value)」。這是企業扣除了必需的再投資費用(例如設備維護、更新和其他必要的資本支出)後,真正留給業主(股東)的現金。此方法更貼近企業實際產生的可分配現金,因為它反映了企業在持續經營中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現金流。而投資界普遍認為巴菲特這樣的觀點充滿了藝術成分,除了能排除部分會計手法的干擾外,還能從長期投資的視角來審視目前情況,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如同評估一位棒球選手的天賦與潛力般,我們必須衡量它的未來價值以避免超額支付,但每位選手的老化曲線通常都不一樣,再怎麼精密的計算都不可能完全正確。以投資和估值的角度來看,經濟學之父凱因斯曾這麼說過:「模糊的精確,總比精確的模糊來的好。」意思是指抓住事物的核心本質比追求表面上的數字精準來得更重要,而未雨綢繆的態度,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就是安全邊際。唯有盡可能掌握最多情況,並做好後續應對計畫,才能減少虧損的風險。
巴菲特曾經這麼比喻安全邊際:「如果建造一座橋,它的承重力為15000磅,那你可以放心的讓9500磅的卡車通過;但如果橋樑承重力只有10000磅,你可能就不會那麼做了。」言下之意就是「料敵從寬,禦己從嚴」,在投資上預留一些緩衝空間(容錯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可能有人每次判斷都是正確的,總有失誤的時候。因此,價值投資者對企業的估值,其實是指一個「區間」,因為市場價格總是在變動,實際上並不存在任何準確的數值,而是一個區間範圍的估計。
所謂的「價值」就是這樣一個極其神秘的東西,巴菲特曾說價值投資就像信仰一般——要嘛你相信,要嘛你不信。在《說卦傳》第三章中,有這麼一段話描述易經:「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逆推現金流的方法與此如有異曲同工之妙,概念不難,卻萬般玄妙。
下一篇讓我們從產業週期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