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菜(下) - 熱氣騰騰的銅鍋涮肉!

北京菜(下) - 熱氣騰騰的銅鍋涮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訪友的第二天,朋友帶我來到一間名為《鴉兒李記》的銅鍋涮肉餐廳,品嘗一下這在台灣人心中也是刻板印象的北京菜餚。在我的記憶裡,小時候在家附近吃的銅鍋涮肉湯底好像是酸白菜的樣子,但自從知道酸菜白肉鍋其實是東北菜之後,我感覺我記憶裡關於銅鍋涮肉的印象和理解已經都沒有了。不管!好好吃一頓重新建立美食數據庫!

正宗的北京涮羊肉的湯底是幾乎是清水的清湯、加上少量去腥的蔥薑或乾貨辛香料;配上芝麻醬為基底的沾醬。(沾芝麻油、香油的是四川重慶一帶那種非常辣的火鍋,有機會再去旅行就為大家介紹!)

raw-image

有些餐廳在清湯底裡面會放上一小塊羊油,作為提鮮和風味來源,這家餐廳的方式是羊油也做成冷凍薄片(在當地普遍稱為肉捲、油捲),和普通的肉片一樣涮熟後沾醬吃,我嚐了一口,唔!其實並不如我想像中那般油膩難以下嚥,還蠻有口感的(雖然吃超過三片還是膩了,哈!有機會的話肥肉愛好者們可以嘗試一下!)

raw-image

北京涮肉搭配的芝麻醬,大多是佐以蠔油、醬油(生抽)或是紅豆腐乳的鹹香口味,再依照個人口味加入芹菜碎、香菜碎或是蒜末辣椒之類的佐料。店家還相當可愛的畫了個笑臉,哈!

raw-image

除了冷凍肉捲當然也有鮮切肉(就是台灣說的溫體肉)的選擇,熱氣騰騰的湯水涮熟後趁熱沾著芝麻醬趁肉質老化之前一口吃下,真是享受。由於湯底清淡,也特別能吃到食材本身的味道,也滿適合平常重口味的人換換口味。

raw-image

朋友在鍋物之外另外點了一盤炸饅頭片,是饅頭裹上蛋液炸後沾醬吃的料理。沾醬是一個灰綠色的小方塊,應該是北京的豆腐乳,據說北京人把它叫做「臭豆腐」,我原本以為就和台灣人認知的豆腐乳是同樣的味道,便自信滿滿的挖了挺大一塊,卻在朋友再三勸說很多人接受不了味道之後,僅淺嚐一口就成功的……放棄了它(笑)!

據說北京有一樣知名小吃叫「豆汁」,雖然看起來像豆漿,但是經過發酵之類的程序之後,對不習慣的食客簡直是惡臭,說不定就和這個北京臭豆腐味道差不多呢?我確實是無福消受這樣的地方美食。不過逐臭之人、喜歡特殊風味的饕客們值得嘗試!

 

在北京朋友的熱情款待下飽餐了數頓,帶著滿足感離京返台過春節。年後我和家人赴澳洲黃金海岸拜訪親戚兼旅行,又邂逅了什麼樣的南半球風景呢?待下回分解!


avatar-img
巫里莊園主的周遊散記
2會員
10內容數
是賣甜點賣著賣著跑去上海流浪的莊園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說到北京菜,經典刻板印象就是烤鴨和銅鍋涮肉了吧!!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 交界省分的俄羅斯風情,得勁兒斯基!
以防你們不知道在-29度的地方真的在路上會有自己就是Elsa的感覺!然後不吃飯真的會被低溫懲罰的!
說到北京菜,經典刻板印象就是烤鴨和銅鍋涮肉了吧!!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 交界省分的俄羅斯風情,得勁兒斯基!
以防你們不知道在-29度的地方真的在路上會有自己就是Elsa的感覺!然後不吃飯真的會被低溫懲罰的!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
經歷澳洲雪梨打工度假、義大利留學,和這次的歐洲冬季自助20天,我已經養成出國會固定搜尋這些項目的習慣~ 望對大家出國旅遊事前準備與行程規劃有幫助!有興趣的朋友就點進文章看看吧~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
經歷澳洲雪梨打工度假、義大利留學,和這次的歐洲冬季自助20天,我已經養成出國會固定搜尋這些項目的習慣~ 望對大家出國旅遊事前準備與行程規劃有幫助!有興趣的朋友就點進文章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