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北京菜,最快會浮現在腦海中的刻板印象莫過於是烤鴨和銅鍋涮肉了,所以離開哈爾濱之後到北京拜訪朋友,便拜託她務必帶我去吃這兩樣地道的北京美食。用餐的烤鴨店名叫「四季民福」,是從裝修到服務都比較精緻的店。和朋友點了幾道菜,沒花上太久時間,畢竟常聽到的北京菜就那幾樣,都來一份!

北京烤鴨的口感特色就是厚厚的脆皮,可以咬出聲音的酥脆感和鮮嫩多汁的鴨肉,配黃瓜絲、蔥絲等佐料和甜麵醬,標準的老北京口味。另外還有一種特別的吃法,只剩下脆皮沒有鴨肉的部分會沾白砂糖食用,還挺解膩的;不過這種吃法也已經傳到了台灣有些年了,在一些專賣烤鴨的餐廳都可以吃得到。


這個傳統糕點拼盤也是相當值得回味和探究,如果是清朝宮廷劇的劇迷,對這些糕點一定不陌生。從左到右分別是豌豆黃、棗泥糕(是和菓子的口感,可能是和菓子傳至日本前唐代宮廷甜點保留下來傳至民間的版本)、驢打滾、五仁糯米球(五仁分別是:核桃、杏仁、橄欖、葵花子、芝麻)和紅豆羊羹。其中豌豆黃和驢打滾相傳都和慈禧太后有關:豌豆黃小販敲鑼打鼓叫賣被在涼亭休憩的慈禧太后聽見,便召其前來讓自己一探究竟,品嚐後大喜,便把這名小販留在宮中為自己製作豌豆黃;而驢打滾則是宮中太監在製作類似現在的豆沙麻糬、涼糕一類的點心時,不小心將糕糰掉進了裝滿黃豆粉的盆裡,像極了驢隻在地上打滾後沾滿了砂土的樣子,便急中生智以此命名,結果太后大悅,便流傳了下去。
整頓飯下來,那飽足感著實相當厚實(這頓餐還有其他道菜,不過是其他省份的融合料理就沒有特別介紹),一邊吃一邊查資料了解這些食物背後的傳說或文化,也是一番趣味。下一篇文要介紹的是最刻板印象的北京料理之二—銅鍋涮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