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此相遇

我們在此相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學習的場域中,時而會遇到一位「屁孩」。他經過我身邊時,會用「看什麼?」「干你屁事」「王八蛋」來跟我打招呼。


也許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我只能裝作沒聽到,甚至刻意忽視他,避免與這位屁孩有直接接觸。


有時,我也會好奇:當我面對這樣的孩子時,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


有一次,在他激烈的情緒宣洩與破壞力之中,我突然看見了那個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失控的自己。那時,老師和父母對我也是束手無策。


最近,有機會與另一位十五歲的孩子聊天。他對心理專業也有興趣,我們不約而同談起了那個屁孩。他對我說,他小時候也曾經是那個樣子,因此能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那樣。


我也分享了自己被喚起的過往經驗。令人意外的是,那位男孩竟然主動與我談起如何直視這樣的經驗,並鼓勵我透過與屁孩的互動,去接觸那些內在被擾動的感受,藉此更深入認識真正的他。


這位男孩過去也是個情緒起伏不定、容易爆衝的孩子。透過機構的協助與陪伴,他逐漸在自我建構與整合的歷程中前行。十五歲的他,正經歷這段成長。


而已年過五十的我,也曾有一段「非行」的過往。面對屁孩,我感受到一種似曾相識的躁動;對著十五歲的少年,則懷抱著關懷與對他的期待。


那天晚上,我彷彿與十五歲的自己聯手,想要觸碰那個看似屁孩、實則更小更不安的自己。我們不約而同地「明白」,那個屁孩真正需要的,是被人關注。


學習的場域很特別,帶領我的督導曾說:來到這裡的孩子都有各自的故事。我們能夠陪伴的時間其實非常有限,尤其他們的成長歷程充滿挑戰,在這裡的相處只是短短一段,未來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這段有限的時間裡,盡可能地陪伴他們,為他們的生命種下一些種子。


對我來說,我又何嘗不是因著某種特別的緣分來到這裡?雖然只有短短半個學期,但這裡的人、事、物,甚至是這些孩子,也在我的內心種下了一些種子。


帶領我的督導說,我所展現的男性角色、生命經驗與特質,或許能讓這裡的孩子看見另一種樣貌,感受到不同的可能性。


我、那位男孩、那位屁孩~我們彷彿就是彼此生命中不同階段的同一個人。就像穿越劇情的電影情節,我們在此相遇。

avatar-img
生命剪輯師的沙龍
19會員
39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生命剪輯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年因為重返校園,有些學習對自己而言是新鮮且有趣的,而有些則讓自己彷彿面臨「下修」,實習便是一例。 過去的自己懶得運動,對戶外活動不熱衷,也不擅長任何球類運動。然而,在實習機構裡,卻常需要陪伴孩子打籃球、桌球、羽球,甚至騎腳踏車。有時一天結束,感覺彷彿完成了一場「鐵人三項」的挑戰。對於
身為學生兼自由工作者與實習生的作者,分享如何透過早晨靜心調整自己,迎接充滿挑戰的一天,並區分早晨靜心為「準備」,晚上靜心為「修補」的差異,以及如何透過觀察與感受,養成正向習慣。
透過學習諮商輔導,反思兒時經驗,並在與特殊孩子的互動中,重新連結過去的運動和遊戲經驗,例如桌球、籃球、羽球、撲克牌等,這些活動不僅喚醒兒時記憶,也幫助作者重新認識自己。
近年因為重返校園,有些學習對自己而言是新鮮且有趣的,而有些則讓自己彷彿面臨「下修」,實習便是一例。 過去的自己懶得運動,對戶外活動不熱衷,也不擅長任何球類運動。然而,在實習機構裡,卻常需要陪伴孩子打籃球、桌球、羽球,甚至騎腳踏車。有時一天結束,感覺彷彿完成了一場「鐵人三項」的挑戰。對於
身為學生兼自由工作者與實習生的作者,分享如何透過早晨靜心調整自己,迎接充滿挑戰的一天,並區分早晨靜心為「準備」,晚上靜心為「修補」的差異,以及如何透過觀察與感受,養成正向習慣。
透過學習諮商輔導,反思兒時經驗,並在與特殊孩子的互動中,重新連結過去的運動和遊戲經驗,例如桌球、籃球、羽球、撲克牌等,這些活動不僅喚醒兒時記憶,也幫助作者重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