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點左右,女兒喝完奶後繼續睡,
肚子咕嚕作響,膀胱也快滿出來了,於是我決定悄悄離開房間,
先去上個廁所,再翻翻冰箱,看看能準備些什麼。
決定利用她還在熟睡的時間,邊盯著監控、邊動手備餐。
翻完冰箱,挑了饅頭與芋頭進電鍋蒸,還打算把火龍果泥與雞蛋結合,試著做成火龍果蛋。
我正準備按下電鍋,畫面裡那個裝著「媽咪雷達」的小人兒開始蠕動。
還來不及享受我那短短的 me time,她就坐起來,四處尋找我的身影。
最近只要她坐起來後,我就會走進房間,彎下身給她一個早安抱抱。
我不知道她是否明白這是「我們的儀式」,但她總是會乖乖靠進我懷裡,
等到被好好抱一抱之後,才心滿意足地開始新一天的探索旅程。
蒸食期間,她探頭探腦靠近廚房,踮腳、伸手,像極了小小探險家。
火龍果蛋出爐時,粉嫩的色澤像星雲蛋糕一樣美麗,
我一度感動於這份親手為我們母女準備的早餐風景。
但故事很快出現了轉折。
芋頭剛送入口,不到幾秒,她就皺起眉頭,滿臉不適地整口噁了出來。
我連忙嚐了一塊——啊,原來芋頭太乾了!
她接下來開始抗拒所有食物,連那塊漂亮的火龍果蛋也不肯拿起。
看著她焦躁不安的樣子,我的心跟著沈下去。
是我沒先嚐過,讓她一早的第一口變得這麼難受。
我一邊內疚,一邊思考要怎麼安撫她的情緒。
索性暫停擠奶,把現有的母奶倒進學飲杯裡給她喝,
想看看她願不願意先透過吸奶安穩下來。
她抱起杯子,小心地喝了一口,然後疑惑地停了一下。
這是她第一次用學飲杯喝母奶,以往都是水,
也許正因如此,她才會感到有點陌生。
不過她沒有排斥,反而不到五秒就又開心地吸了起來,
像是在那股熟悉的奶香中,找回了安全感。
那一刻我明白,她不是不接受這餐,
只是剛才那不舒服的吞嚥經驗,讓她還沒準備好再次吃飯。
但現在,她願意繼續坐在餐椅上,好好喝奶,就代表她正在慢慢平復。
等她喝完,情緒也穩定下來,還敲著杯子,好像在說:「可以再來一杯嗎?」
我笑著對她說:「妳要不要再試試火龍果蛋?這個跟剛剛的芋頭不一樣喔。」
她咿咿啊啊地發出幾聲像是在抱怨的聲音,
我只好接過學飲杯,準備再裝一點。
就在我轉身的空檔,旁邊的她竟默默地拿起那塊蛋,放進嘴裡。
像是在用行動說:「媽咪去裝好喝的,我也來吃吃看好了。」
這個早晨,有失落、有眼淚、有食物的不適,
但也有理解、有陪伴、還有學飲杯裡的溫暖與練習。
我們沒有吃完那頓早餐,
但在失落與緩和之間,我們彼此靠近了一點點。
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