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參加這場講座?
一開始其實我對陳明章老師並不熟悉。是認識的姊姊跟我說,他是台灣民謠界的大師,擅長把台灣在地文化融合進音樂裡。姊姊還提醒我,我即將前往生活的英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文化底蘊的國家,如果連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又怎麼能真正與世界對話?這句話打動了我,因此我帶著想更認識這片土地的聲音與故事的心情。即使對老師不熟,還是決定走進講座現場,好好聽一次。
現場氛圍與演講亮點
陳明章老師一開口,我就能感受到——這是一位活在音樂裡的人。我自己是理工背景出身,平常鮮少接觸藝術與表演,這次能親身體驗這樣鮮活而有靈魂的講者,真的非常難得。老師在每一次彈奏中,都投注了滿滿的生命力。當他現場示範,如何把南管、北管,甚至佛朗明哥的元素,融入台灣傳統樂器「月琴」時,我的心底真的被震撼了。
透過他的演奏,我看見了台灣音樂的豐富與獨特,也讓我想到那句話:「世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台灣本土的音樂,也是無比優美,只是我們越來越少有機會去真正接觸與理解它。
講座中,老師也分享了他從小就立定目標、一路堅持的故事。他說:「要去尋找你自己的目標。」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從小學音樂,到現在成為一位傳承與創新的音樂家,靠著不間斷的練習與信念,才有今天的成果。
讓我印象很深的,還有他講到音準與樂器的自由。他說,很多人以為他的樂器走音,其實是因為南管、北管的音階本就不同於西方的十二平均律。他還說:「二弦琴只有兩條弦,反而比吉他更靈活。就像你用雙腳走路,可以自在前行;三弦琴好比拄著一支拐杖;吉他就像多拿兩支拐杖,雖然穩,但不一定自由。」那種比喻非常貼近生活,也讓我第一次用這麼具象的方式,理解音樂裡的「自由」。從老師的話語與演奏裡,我感受到的,不只是旋律,而是一整個人與文化的生命力。
我學到的事
陳老師學過東西方樂器,最終選擇從土地出發、用月琴訴說台灣的故事。在他的手中,傳統樂器不只能搖滾,也能擁有鮮活的生命力。
最讓我感動的,是他提到為葉門導演 Amr GAMAL 的電影《腹荷(The Burdened)》配樂的故事。導演即使聽不懂中文,卻在每天跑步時聽著老師的音樂。明明語言不通,卻能從旋律中獲得安慰與力量。特別是當陳老師說,他收取非常少的費用,因為「我想把音樂送給這部電影,也希望把祝福送給葉門的和平」,我真的深受感動。
對台灣文化的省思
我們生長在台灣,這片土地孕育著獨特而多元的文化,但在日常中,我們越來越少機會接觸、認識它,認識自己的文化,不是懷舊,而是找回身為台灣人的根本,生命不該只有數理化,還需要音樂、藝術與文化來滋養,這些看似「不實用」的東西,其實能在某些時刻,帶來真正的撫慰與力量,希望我們都能在快速變動的世界中,保有那一份感性與柔軟。
從這些作品開始慢慢認識陳明章
🎥 月琴的前世今生
文化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實用」,而在於它是否讓你記得自己是誰。
有空,不妨聽一段民謠、看一場講座,讓我們重新與台灣這片土地的聲音連結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