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https://www.heatalk.com/20250423/1052/
香港的「兩餸飯」文化,表面上是近年的飲食潮流,但其實早在2000年代初已經存在,只是當時並未成為主流。要理解它的興起,必須回顧香港經濟環境的變遷,以及社會如何在不同逆境中催生出這種平民飲食模式。
2000年代初,香港剛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經濟元氣大傷,失業率高企,市民消費力大減。緊接而來的2003年沙士(SARS)疫情,更令香港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旅遊業癱瘓,飲食業首當其衝,不少酒樓、茶餐廳因生意暴跌而結業,打工仔和基層市民的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下,價格低廉、份量實在的「兩餸飯」開始在舊區和工業區冒起,成為許多人的「救命飯」。當時的「兩餸飯」店主要集中在深水埗、觀塘、葵涌等基層市民聚居的地區,以街坊生意為主,賣的是最簡單的家常小菜,例如梅菜扣肉、番茄炒蛋、椒鹽豬扒等,一盒二十元有找,既能填飽肚子,又不會超出預算。

沙士過後,香港經濟逐漸復甦,但「兩餸飯」並未消失,反而在金融海嘯(2008年)等經濟低迷時期再次成為市民的熱門選擇。這種飲食模式之所以能夠持續,正因為它貼合香港人的生活需求——快、平、飽。對於工時長、壓力大的打工仔來說,午飯時間有限,與其花五六十元在茶餐廳吃一碟乾炒牛河,不如用三十元買一盒「兩餸飯」,有菜有肉,更符合中式飲食習慣。
到了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香港經濟再次陷入寒冬,情況甚至比沙士時期更嚴峻。由於社會運動和疫情的雙重打擊,加上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加深,本地中小企面臨極大壓力,許多餐廳因限聚令和晚市禁堂食而生意慘淡,甚至倒閉。在這樣的環境下,「兩餸飯」再次成為飲食業的求生之道。不少原本經營小菜館、酒樓的商家轉型做外賣,以「兩餸飯」作招徠,結果大受歡迎。這次的「兩餸飯」熱潮比以往更猛烈,不僅限於基層區域,甚至蔓延至中環、銅鑼灣等商業區,連白領階層也開始接受這種平民美食。
「兩餸飯」的再次崛起,某程度上反映了香港經濟結構的轉變。過去香港以金融、旅遊業為支柱,但近年社會動盪加上疫情影響,許多行業萎縮,市民收入減少,消費模式趨向節儉。與此同時,租金壓力令傳統餐廳難以生存,反而外賣店成本較低,更能適應市場變化。可以說,「兩餸飯」不只是一種飲食選擇,更是香港人在經濟逆境中靈活求存的縮影。

下一集,我們將深入探討「兩餸飯」的菜式種類、材料選擇,以及它如何從基層美食演變成全港追捧的飲食現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