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想、用詞不會無緣無故的出現,多數都有可追溯的來源。
從這個角度出發,觀察陳玉珍在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長的錯亂邏輯。
陳玉珍說:刪 636 億是「給更大的權力,決定哪些部會做的好、哪些單位做的不好,不用刪,哪些單位做得不好,浪費的刪。」會這麼說,很可能是經由什麼起點(例如某個會議、某個指示),再經過可能的多層轉述(例如親歷會議或同黨成員轉述)而來。
由於這樣的論述在台灣是罕見的,因此問了 chatgpt:
「中國政府或中共黨組織,會在什麼情況下,將減少提供資金,說成是善意的給予更大的權力,讓下級單位決定哪些部門做得好?」
以下Chatgpt回答的部份摘要:
這種語言操作常見於「預算下放」、「責任分擔」、「自主決策」等政策包裝中。
中國政府或中共黨組織會在下列幾種情境下,將「減少資金供給」粉飾為「給予更多權力」:
一、財政壓力轉嫁時(中央財政吃緊)
二、績效導向評比制推出時
這種操作對基層單位的心理會產生什麼影響?
1表面鼓舞,實際焦慮
被說成「有更多自主權」,但實際上要「做更多事、拿更少錢」,壓力激增。
內心知道這是「甩鍋」,但又不敢質疑上級,只能被動接受。
2績效焦慮與內鬥加劇
因爲資金與績效綁定,各部門就會相互爭奪有限資源,出現「內卷」與報喜不報憂文化。
3被迫服從政策話術
即使明知資源減少,仍需在報告中「感謝中央給予我們更大自主權」,形成虛偽順從。
總結:這是一種典型的認知作戰策略。
透過話術包裝,把「失去」說成「獲得」。
當事情惡化時,讓人們誤認為問題出在自己或基層,而不是體制或中央決策。
原稿:建立於20250430
#反情報操作 - 推敲思想的來源
什麼是情報操作?
本系列文章發表所探究的情報操作,是指帶有惡意的個人或組織,用各種方式將想法、觀念、思考流程植入人們的大腦,影響接收訊息的人的思考,進行影響行為,達到想要的目的。將人的思維過程放慢來看,接收到資訊之後,會融合記憶、情感、分析方式、跳躍思考,達到一個暫時的想法。情報操作者有多種不同的手法,從資訊的篩選、解讀就開始加工:調閱需要的經驗、扭曲轉化記憶、召喚不同的情緒、引用想要的分析方式,為思維過程開路,到達他想要的結果。
作者:冰山小企鵝
長年居住在冰山上,觀察人類進行著各種加速冰山融化的行動,固定發表推文希望某天人類能看懂。自2020年起,經營X帳號:冰山小企鵝(@YaleChen2020) / X平台,以「情報操作」為主題,關注世界和人類腦內隱藏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