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一張爵士樂】Day 129(5/9)
SONNY ROLLINS
EAST BROADWAY RUN DOWN
「今天,這張爵士帶你去午夜的無名街口,你站著不動,但靈魂在奔跑。這不是演奏,是堅持,是一次沒有目的地的長跑。Rollins 把每個音符都吹成了問題:你,還記得你為什麼開始嗎?」「容易受他人影響的人,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已經落伍了,勉強地迎合流行,試著只用吹嘴來演奏看看。但最終發現自己終究還是只能做自己,反而更加沮喪。要不要乾脆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呢?」
——某日本樂評人這樣形容《East Broadway Run Down》
1959年的夏天,Sonny Rollins 一個人走上 Williamsburg Bridge,手裡只有一支薩克斯風。他停止演出、退出樂壇,不是因為失敗,而是因為他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於是,他選擇與城市共振,每天站在橋上練習——沒有觀眾、沒有錄音,只有風和鐵橋的共鳴。
這段自我放逐的時光,是他日後創作《East Broadway Run Down》的根源。那不是一張要取悅誰的專輯,而是一張讓聲音活成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聽見街頭的迷茫、靈魂的長跑、藝術家的呼吸,還有——一個人,面對所有不確定與焦慮時,選擇不模仿、不迎合,只吹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這樣的精神,也在動畫電影《藍色巨星 Blue Giant》中被具象化。主角宮本大,一個來自仙台的男孩,帶著一支薩克斯風、滿腔熱情,來到東京。他不擅社交,也不懂樂理,他的音樂不完美,但真實到讓人顫抖。就像 Rollins 一樣,他不是站在聚光燈裡發光,而是在城市邊緣燃燒。

Rollins 在橋上與自己對話,Blue Giant 在路邊吹給夜空聽。他們都相信:聲音,是從靈魂深處來,不需要他人批准才存在。
1966年,他進入一個「風格過渡期」,面對自由爵士與主流硬咆的分裂,他不想二選一,而是提出第三條路:「我不走你們哪一邊,我走我的路」。Rollins 不完全擁抱「Free Jazz」的無序與嘶吼,他要的是一種開放但仍自持、有對話、有反問的音樂空間。《East Broadway Run Down》像是一條他親自走過的街道——一種來自城市邊緣、但仍深具旋律感與節奏本能的創作。沒有既定方向,但每一步都來自真實的腳步。
自由不是把自己扔進混亂,而是當你可以不管任何規則時,依然選擇寫一首動人的旋律。Rollins不是為了反對什麼而演奏,而是為了守住某種東西而不放手——即使沒人知道那是什麼。他的自由,是一種精緻的反叛,一種不喧嘩的誓言:就算是流浪,我也要走出最美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