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舉辦的「氣候臨界影展」來到第二屆,今年的開幕片《肯亞荒旱之戰》帶給我相當震撼的體驗,是能和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你的國,我的家》匹敵,都是年度必看等級的紀錄片。筆者描繪片中拍到的一段影像,在肯亞人民衝突中見到了駭人的一幕,一個生命被活活地燒死了,就近看早已看不清那是牛隻還是人類的輪廓,只能見到被翻動時崩落的焦炭,究竟這之中埋藏多大的仇恨,才能夠做到這種地步,這正是觀眾們的提問。

影展將本片列入第一個單元「氣候災難地圖」足見其重要性,身在台灣的我們觀看遠在非洲大陸上第一線的受災戶,位處肯亞萊基皮亞地區的人民,他們要如何面對那看不見盡頭的旱災,而「氣候變遷」竟成了這群肯亞人仇殺彼此的導火線。為了爭奪給牲畜的食物資源,將牛視為生命的遊牧民族桑布魯人,他們已把傳統遷徙路線上的草吃得乾乾淨淨,為了不讓牛群繼續餓倒,他們只能鋌而走險闖進英國第四代移民的白人牧場偷偷吃草。其實,過去的牧場主都和遊牧民族維持著良好關係,卻因為這場氣候災難,他們只能持槍朝向對方,更荒唐的是政府的子彈竟打向了動物,要消滅這些帶來「問題」的牲畜,根本不是治本的解方。


片中順勢記錄下了桑布魯族的國會議員參選人倫普爾克,他主張「奪回土地」的說法,1929年他們的族長讓出了土地,這些被殖民的土地,即使在英國退出他們獨立建國後,依然為英國移民所有,倫普爾克趁著競選期間,煽動了桑布魯族去攻擊並掠奪白人牧場,就此造成了不小的死傷,桑布魯族人更是惡意破壞屋子裡的物品,等同是破壞了白人「保衛財產」的價值觀,對比遊牧民族不將土地視為所有物的價值觀。瑪麗亞作為這項殖民遺產的繼承者,她也被迫承擔了殖民者侵佔土地的原罪,「殖民」帶給雙方更沈重的負荷,只為了不斷維護土地的所有權,瑪麗亞得面對背債經營農場的壓力,還得抵禦可能闖進來打劫的牧民,她曾說過,她想要逃到希臘小島擺脫這一切。

「土地是相連的。」
西蒙的百歲爺爺被裝載在牛皮中下葬,但是記憶不會就此被埋進土壤,而瑪麗亞則不敵癌症而過世,也沒能見到這個紀錄片的成品。對於觀眾來說,無論他們屬於肯亞的哪一方,他們終將回歸塵土,這個概念讓「土地是相連的」這句話顯得更具意義。或許真正能解決之道,如同片中的第三方,那座為了野生動物建立的私人保護區,若能像片尾提到保護區合作建立起了「通道」,兩個區域的野生動物也都能生存下去,或許能讓桑布魯族與牧場主參考,這種可能性的雙贏局面。

「舊的循環即將結束,新的循環即將到來。」
儘管仇恨的循環未必能就此終止,《肯亞荒旱之戰》已達到了足夠平衡的敘事,對於被攝者雙方立場的平衡報導,也給予足夠的空間讓觀眾反思,人類也是這塊土地的殖民者,真正的原住民這群動物也具有生存權,這不只是世界一處正發生的生存之戰。能夠同時取得兩方的信任,是這部紀錄片最讓我驚嘆之處,這得歸功於導演組長期與被攝者生活接觸,甚至花了長達七年才完成整部作品。這部作品不該被歸類在議員口中的政治議題,它能夠回望歷史傷痕,解開彼此種下的詛咒,同時也在思考未來,是我們這個世代應當關注的作品,很慶幸能在氣候臨界影展上見到《肯亞荒旱之戰》,影展目前正在進行巡迴放映的募資計劃,我會在文章下方附上連結,希望有更多台灣觀眾能見到這部好作品。
募資連結: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GCAA_CTPFF2025?r=4e61cc67b6
@gcaa.official #氣候臨界影展 #氣候臨界影展巡迴放映 #募資 #肯亞荒旱之戰 #thebattleforlaiki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