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尋找愛情,只是去愛;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 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長,只是開始休養自己的性情—— 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這句話,是我在臉書看到李明融老師寫給學生的紅包話語。
二十一年如一日,她為每一屆學生親筆寫下祝福,每一句都真摯溫暖,每一字都誠懇如訴。我讀著這句子一次又一次,在某一次我忽然靜了下來,這句話像風拂過心湖,泛起一圈圈思索的漣漪。
我們為何困苦?
往往不是因為世界太冷,而是我們的心太熱、期待太深。
我們期待父母全然理解、期待伴侶永遠體貼、期待子女依照劇本成才, 期待努力就會成功、善良就有好報、愛過就能被愛——
但人生不是劇場,不會照著劇本演出,尤其是把劇本與演出都交給他人的時候...。
當期待未被滿足,我們開始焦慮、埋怨、指責; 不是世界對我們太壞,而是我們將他人綁在「應該」的欄杆上,也將自己鎖在牢籠裡。
於是我們說:我愛了你,你就應該回應;
我幫了你,你就應該感恩;
我付出了,就應該有回報。
但「應該」兩字,最容易讓愛變成交易,讓善意變成索求。
付出的本意是自由,若附加了期待,那份純粹也就變了形。
我曾聽某人對他孩子說:「你是我生的,就該聽我的。」
也聽過:「你嫁給我,就是我的人了。」
但生命不是物件,關係不是擁有。,你可以愛一個人,卻不能據為己有; 你可以扶持一個人,卻不能決定他的方向。
《道德經》說:「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
意思是:萬物皆因道而生,道卻不自居功; 即使參與其中,也不強加控制; 即使成就一切,也不張揚留名。
生而不有,是無執;
為而不恃,是無傲;
長而不宰,是無權;
功成而弗居,是無我。
這四句話,是行動的慈悲,是不執的智慧,是一種最高層次的自由。
真正成熟的人,不是付出得少,而是能放下「得失心」; 不是不在乎成果,而是不將成果當作衡量愛與價值的標準。
謝謝李明融老師的紅包,不只祝福學生,也提醒了我自己。
過去我們總急著尋找愛、追求名、執著功,但或許人生真正的開始,是——
當我們停止追問「值得嗎」,開始單純地說「願意」; 當我們放下回報的渴望,轉而專注於當下的付出; 當我們不再期待世界成為我們的樣子,而是靜靜地成為我們希望的那個人。
新的一年,我也寫了幾個紅包,
要送給那些在人生路上與我短暫相遇,卻深刻相知的有緣人。
願我們都能在願意中找到自在, 在付出中獲得安然, 在不執著裡,展開屬於自己的真實人生。

2525.1.13 寫於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