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2021年2月16日的日記,跟著好奇寶寶的目光探索世界,發現處處充滿驚喜!
那時才三歲的小寶貝,已經展現出驚人的想像力,會指著衣服的夾子說:「尖塔A」指著公園裡一塊造型奇特的木頭說:「愛心。」在大人還看不出任何相似之處前,指著碗裡漂浮的蛋花說:「水母。」又會指著一顆蒂頭歪斜的南瓜說:「企鵝。」
我們也會一起創作睡前故事,不求多精彩,只希望能幫助他儘快安穩入睡。那時我們說了一個關於 Monkey boy 的故事:
Monkey boy從蘋果樹盪到香蕉樹,再從香蕉樹盪到橘子樹,又從橘子樹盪到一棵從來沒見過的樹上,我問寶貝:樹上長滿什麼顏色的果實呢?寶貝回答:咖啡色。
於是我接著說:Monkey boy又餓又累,於是伸手去摘咖啡色果實,我問寶貝:Monkey boy吃了幾顆果實?寶貝回答:1顆。我再問:只吃一顆嗎?寶貝改口說:3顆。
我又接著說:Monkey boy吃飽後,就掛在樹上呼呼大睡,後來口渴醒來,走到湖邊喝水,卻在水中倒影裡看見一張陌生的臉,嚇了一大跳,由於牠變成另外一種動物,所以牠的同伴都不敢靠近牠,我問寶貝:「他變成什麼了?」他說:「獅子。」
故事從猴子變成獅子,又展開了下一段關於貓咪與小鳥的跳躍旅程。
貓咪從櫻花樹跳到桂花樹,小鳥從櫻桃樹飛到水蜜桃樹,一問一答,就這樣不斷延伸下去。有時我講到快睡著,停頓太久,他還會湊到我耳邊大聲說:「變什麼?還要!」
白天,我們常常一起在白板上畫畫,他說什麼,我就畫什麼,不管像不像,反正「我畫什麼就是什麼」。有時過了一會兒再回頭看,我早已忘了剛才畫了什麼。他卻像在翻一本熟悉的圖鑑般,指著我在白板上快速描繪的簡單圖案說:「果凍。」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畫的是這個。
可以確定的是他的記性好,不是我畫得好。
所有看似普通的事物,經過他的大眼睛轉譯,都變得有趣又詩意。那是一種讓人放慢腳步的美好,一種回到童心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