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5.13
**美中關稅戰休兵對市場造成的短期衝擊。
*美國宣布延後加徵關稅90天,稅率從145%下調至30%;中國則從125%降至10%。*消息一出,美股週一強勁反彈,道瓊大漲1100點、標普漲3.26%、納指漲4%、費半飆漲7%。
*大型科技股市值增加約8000億美元,美元創去年11月以來最大升幅。
*市場一夕間迎來多重利多,包括印巴不打仗、烏俄將和談、美中也似有和解契機。
**對川普政策與市場反應的看法。
*川普擁有創造人造熊市與人造牛市的能力。
*納指已自4月2日低點反彈超過兩成,正式進入技術性牛市。
*標普也收復全部4月2日關稅事件的跌幅。
*觀察焦點在於:這次是否為最終利多?90天後協議能否落實?
**市場過熱疑慮與情緒觀察。
*股市技術面與情緒面出現過熱跡象,回檔屬正常現象。
*CNN貪婪指數由62升至66,明顯進入貪婪區。
*AAII牛熊指數中,看多者從21%升至29.4%,但仍非主流,顯示市場猶疑情緒。
**台美市場情緒與資金行為對比。
*台股融資餘額從4月中旬以來持續減少,至今僅小幅回升2.5億,投資人極為保守。
*美股散戶反而主導上漲,散戶連續21週淨買股票,創金融海嘯以來最長紀錄。
*尤其科技股被機構拋售時,散戶FOMO進場,現在仍在加碼。
**回購與程式交易造成機構被迫回補。
*4月美國企業回購金額高達2338億美元,全年預估達近1兆。
*蘋果與微軟合計動用900億美元回購股票。
*散戶買盤+企業回購讓機構被迫因價格到達目標而啟動程式回補單。
**對於後續市場的投資建議。
*短線投資者應警覺過熱跡象,長線投資者則觀察回調機會。
*建議維持 看多不做多 的觀望態度,待市場再次轉為悲觀時再進場。
**90天緩衝期的實質意義與未來推演。
*雙方只是暫時休戰,這90天將用於重整供應鏈與補充戰備。
*中國與美國都將強化內部供應鏈,並非真正走向和平協議。
*這90天可能是新衝突前的深呼吸,不會認為是和平開始。
**美國對中關稅結構解析。
*今年美方關稅累加如下:10%基礎關稅 + 20%芬太尼關稅 + 301條款20%,合計約50%。
*拜登政府並未取消川普時期的關稅,使總體對中稅率仍居高不下。
**中國經濟受關稅影響的程度與反應。
*早在2018年301條款時僅課20%,就已重創中國經濟。
*中國當前實施QE、房地產市場衰退仍未能止住經濟疲弱,顯示關稅為主因之一。
*過去幾年中國企業被迫轉口或外移至東南亞,以因應關稅壓力。
**對中國出口與產能轉移的潛在變化。
*短期內中國出口可能因預期未來惡化而提前激增。
例如加州港口近日出現塞港現象,近百艘船等待進港。
*中國出口佔比從20%降至14%,顯示其對美依賴降低。
*未來中國產能可能傾銷至歐洲、東南亞,引發新一輪貿易緊張。
**美國可能聯合多國對中施壓的新戰略格局。
*美國未來可能遊說其他國家加徵中國商品關稅,防止其轉向其他市場傾銷。
*中國則可能推動內需改革,提升內部消費來消耗過剩產能。
中國內需佔GDP比重自2022年以來由37%提升至44.5%。
**全球貿易關稅新格局初步成形。
*英美達成10%關稅協議,可能成為未來貿易談判的新底線。
*對美國順差國(如中國)關稅可達30%–50%,市場預期未來遞減至30%。
*中等順差國(如越南、台灣、日本、南韓、德國)可能面臨10%–20%關稅。
*若想壓低至15%,須採取出口配額等條件限制,參考英國模式。
*加拿大與墨西哥受USMCA保護,供應鏈可能向北美地區重組。
**川普關稅策略成效與貿易赤字趨勢。
*川普藉對中國施壓,迫使他國主動讓利關稅,形成美方關稅談判優勢。
*4月美國關稅收入達163億美元,較3月大增76億,創歷史新高。
*即使僅課10%關稅,已帶來顯著稅收貢獻。
*未來數月貿易赤字與經常帳赤字預期收窄,有助修正美國資產負債表。
*川普雖然讓美國失去部分國際信用,但確實重塑財政結構與稅收來源。
**關稅只是暫停,下一輪衝突蓄勢待發。
*90天休兵只是整理戰備,真正的關稅博弈並未結束。
*未來是否再升溫,取決於談判成效與供應鏈重建速度。
*市場對利空已逐漸鈍化,川普發文便能帶動股市迅速回升。
**未來行情推進取決兩變數:景氣週期與政策利多。
*目前景氣已延展較長,對投資人來說時間越來越不利。
*若90天內可形成實質貿易協議,有望再度帶動股市上行。
後續也可能有發布新政策如減稅計畫等利多釋出。
**川普藥價政策將引爆全球醫療價格震盪。
*實施 最惠國藥價,美國藥價不得高於其他富裕國家。
*預估美國藥價下調幅度30%–80%,大幅減輕醫療負擔。
*此舉打擊藥廠利潤,導致全球藥廠股價下挫。
*美國人均處方藥支出963美元,是其他國家平均的兩倍。
**藥價壓制對全球產業與健保體系的潛在影響。
*藥廠有兩種反應:要嘛提高其他國家藥價,要嘛壓縮自身獲利。
*美國為全球藥物創新的支柱,一旦利潤壓縮,恐影響研發動能。
*台灣、日本、韓國等國藥價若被迫上調,恐打擊健保財政。
*台灣健保署本已採用國際比價,恐被邊緣化或排除於新藥市場。
*藥廠將資源轉向 有性價比市場,台灣規模小、利潤低、壓價強,恐被排除。
**國際藥價公平與醫療價值的根本爭議。
*QALY(品質調整生命年)衡量醫療支出價值,美國不再遵守此原則,改為 價格對齊。
*川普打破以往市場價值原則,以行政命令強制平價,造成結構矛盾。
*美國若要壓藥價,就需擴大行政監管,違背 小政府 原則。
*出現右派手段達成左派目標的政策悖論,形成 政府干預的悖論邏輯。
**川普式政治風格的反諷與複雜性。
*川普結合MAGA派、科技派與部分共和黨主張,不可單純視為傳統右派。
*其政策作法反映出短期實效與長期監管擴張的矛盾。
*投資人需注意政策短期推動力背後潛藏的結構性干預風險。
**美股強勢反彈,投資人情緒急轉直上。
*川普釋出關稅和緩訊息後,美股連日大漲,道瓊、標普、納指與費半皆強彈。
*標普年初迄今僅跌0.6%,可見反彈速度驚人,市場情緒快速由極度悲觀轉為樂觀。
*目前看來,美國通膨未被實質反映,反而因庫存壓力與油價下跌而可能出現通縮。
*高盛上修GDP預測,美國經濟無明顯傷害。中國與其他國家也無明顯重創,最大受害者是4月恐慌賣股者。
**策略反思:悲觀時攤平成本,反彈時不急追高。
*4月股市大跌時進行攤平,成功壓低持股成本。
*行情反彈後仍採取 看多不做多 的保守策略,避免盲目追高。
*現階段要關注利多鈍化風險,因為新利多難產,後續動能恐乏力。
*若未來政策或半導體關稅再釋利多,需超出市場預期才能延續漲勢。
**操作建議:減少交易頻率,關注景氣與情緒週期。
*頻繁交易不一定帶來好績效,反而可能消耗心力與降低報酬率。
*投資應回歸中長期,專注於景氣與市場情緒週期,尋找波段機會。
*市場過熱或過度恐慌才是較好的布局或撤退時點。
**台股相對落後,美股氣氛未明顯帶動台股的融資情緒。
*台股表現落後歐美,尤其與歐洲股市創高相比明顯低迷。
*即便短期上漲,融資並未明顯成長,投資人仍在觀望第二隻腳。
*台積電ADR大漲、台幣升值,有利後續外資回補與熱錢流入。
**科技股估值重回成長軌道,資金有望再配置。
*先前大幅修正的科技股估值逐步回升,有望吸引買盤重返。
*新車Model Q傳聞將上市,價格不到3萬美元,搭配升值後換算價格具吸引力,成為車市新動能。
*歐洲市場過去因銷售舊版車型而低迷,未來有望改善。
**科技市值輪替顯現新勢力崛起。
*PLTR快速躍升至全球市值前十,代表新科技股趨勢正在改變。
*疫情前如輝達、博通、特斯拉、PLTR皆不在榜上,如今成為主流。
*科技股市值變動反映科技創新與市場輪動,資產部位帶動者正悄然改變。
**從貿易戰到藥價行政命令,美中談判與美國內政皆左右市場情緒與方向。
*目前市場處於短期樂觀與基本面回溫交錯階段,但未來動能可能不足。
*情緒推升力道將面臨瓶頸,後續需觀察政策面與基本面是否能提供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