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股市筆記】第一性原理重大消息市場疲勞現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raw-image

「第一性原理重大消息市場疲勞現象」( First Principles Major News Market Fatigue Phenomenon ) ​是一個觀察市場行為的理論框架,該現象描述了當市場接收到首次重大消息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後續的連鎖反應逐漸失去影響力,導致市場的情緒與價格反應逐漸疲軟。 當這種疲勞出現時,市場的預期往往過度集中於初期消息所預測的後果,進而創造出反向操作的潛在機會 這一現象的核心在於,市場情緒和價格波動的動態並非線性,而是受到消息反覆、情緒消耗及預期過度的影響,最終形成一種反向操作的「機會窗口」。

透過對這一現象的分析,投資者可以更敏銳地識別市場中潛在的過度反應,並在價格與情緒的疲軟時,進行策略性的反向操作,抓住那些市場過度預期所忽視的真實價值或機會。


「第一性原理重大消息市場疲勞現象」

定義:

第一性原理重大消息市場疲勞現象,是指市場對「第一次出現的重大消息」反應最強,之後所有延伸與關聯新聞雖然持續刺激市場,但影響力呈遞減曲線,最終市場產生「認知疲勞」與「價格反轉」,此時反向操作往往具備極高優勢。


一、當第一次重大消息出現時

  1. 消息的初始衝擊
    當一條重大消息首次出現時,市場通常會立刻反應。這些消息可能來自政策變動、財報結果、經濟數據、地緣政治事件等,無論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市場會立刻根據這些信息進行價格調整。
    • 投資者反應:市場參與者會根據自己的預期對消息進行解讀,並基於此進行操作。這時市場的反應通常較為劇烈,因為信息是全新的,投資者還未完全消化其後果。
    • 價格波動:市場可能會經歷大幅波動,短期內股市、匯市、商品等市場可能會快速上漲或下跌。這一階段的波動往往是最劇烈的,因為消息本身的影響力度還沒有被時間消化。
  2. 市場情緒的極端反應
    在這一階段,市場情緒通常會處於極端狀態。對於利好消息,市場可能過度樂觀;對於利空消息,則可能過度悲觀。
    • 群體心理:市場大多數參與者會基於情緒作出反應,而非完全理性。這時,價格會反映出集體情緒而非真實的基本面情況。
    • 短期過度反應:由於消息的突發性,市場的反應往往是短期的過度反應。這種反應能夠迅速帶動市場價格,但隨著消息的逐步消化,這種波動會逐漸減弱。
  3. 媒體放大效應
    許多重大消息會被媒體強化,進一步激發市場的情緒反應。這些消息可能會在新聞報導、分析師評論、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進一步影響市場預期。


二、從第一次重大消息產生的連鎖子消息

  1. 連鎖子消息的產生機制
    一條重大消息通常不會單獨存在,它會觸發一連串的「次級新聞」或「延伸消息」,這些我們稱為連鎖子消息。它們有幾種主要來源:
    這些子消息不再具有「初次震撼性」,但卻在市場中持續發酵,讓整個市場進入「延伸思考期」。
    • 政府與機構的跟進反應(如各部門聲明、央行立場、外國回應)
    • 企業層級的實際行動或預期(如裁員、擴張、財測調整)
    • 媒體與分析師解釋或預測(市場如何詮釋、進一步延伸)
    • 市場內部的價格動作與技術分析延伸(技術面驗證、交易量爆發、資金流向等)
  2. 子消息對市場的影響變得漸次遞減(資訊折現遞減效應)
    • 遞減曲線:子消息通常對價格與市場情緒的衝擊遵循一種遞減曲線。也就是說,第一則消息產生的價格變動最大,之後的每一則子消息所能引起的波動幅度會逐漸下降。
    • 市場預期提前反應:因為第一則消息已經揭示了整體方向,後續的子消息只是在補充細節,市場通常會提前將預期反映到價格中,導致後續消息的「邊際影響力」急速下降。
    • 「已知消息效應」:到了這個階段,多數投資者已經「知道會有一連串消息出現」,甚至市場還沒發布子消息前,價格已先行反應了「會有子消息」的預期。
  3. 此階段的市場特徵
    • 情緒延續但缺乏力度:整體市場情緒尚未完全轉向,但已經出現疲態,買盤或賣壓的力道會逐步減弱。
    • 多數投資人進入「跟風模式」:看到前面漲或跌了,自動跟進,但並未重新評估消息的實質影響,造成價格在失真中推高或推低。
    • 技術面出現背離或擴張過度:例如股價持續上漲但動能指標背離,或乖離率過高等,暗示行情進入非理性區。
  4. 子消息的累積造成市場進入:「資訊疲勞期」
    • 投資人開始無感、不再激動反應
    • 媒體報導開始出現重複、炒冷飯的情況
    • 每一則後續消息對價格的帶動效果變得零星甚至反向


三、當市場總是基於「第一次重大消息」做出同方向的預測「重大後果」時

現象描述:線性後果預測偏誤

當市場出現「第一次重大消息」時,市場參與者往往立即展開對其後果的推論,這些推論常具有下列特徵:

  • 假設該消息將導致單一明確方向的「重大後果」;
  • 假設該後果將迅速且持續發生
  • 將這種推論直接內化為操作行為,形成一種市場集體思維。

這種心理與市場動態現象,我們可稱之為:

線性重大後果預設偏誤(Linear Projection of Primary Consequence Bias)

造成的市場行為特徵

  1. 提前定價未來:
    市場將可能數月甚至數年的後果,迅速在幾天或幾小時內完全反映於價格中。
  2. 忽略結構修正:
    忽視系統中將隨時間出現的政策調整企業適應能力第二層反應等修正因子。
  3. 放大風險與機會錯覺:
    投資者將重大後果視為無法逆轉,導致恐慌性賣出或瘋狂性追高。

實際案例簡析

raw-image

為何會產生這種偏誤?

  • 大腦尋求邏輯連貫性(Cognitive Closure):
    當一個重大事件發生,大眾會傾向建立一條「有起點、有方向、有結局」的故事線。
  • 新聞媒體與分析師放大效應:
    各方競相預測最極端的後果,使得「恐懼」或「希望」加劇集中在單一方向。
  • 量化與被動資金機制放大:
    越來越多模型與ETF會根據「事件方向」觸發交易,放大該方向走勢。

操作啟示:從「後果預設」中找尋反向交易機會

當你發現市場已經普遍假設某消息會導致某「必然後果」,這代表兩件事:

  1. 價格已大幅提前反映,甚至過度反映
  2. 任何與預設後果相反的新資訊,都可能引發劇烈反轉

因此:

當市場一致性預測「第一次重大消息」將導致明確的重大後果時,反而是你開始逆向思考的最佳時機

消息是一種現實,後果是一種想像。


四、消息疲勞後的市場行為轉折點

這一階段,是整個「第一性原理重大消息市場疲勞現象」策略的操作核心點 當市場對消息產生疲勞,往往就是價格與情緒錯配最嚴重、最適合反向操作的時機

1. 消息疲勞的明確徵兆

當市場進入消息疲勞狀態,通常會出現以下現象:

  • 延續性子消息無法再推動價格創新高(或新低)
    市場雖然仍在接收類似風格的子消息,但股價或指數已無明顯反應。
  • 價格橫盤或反向震盪
    原本單邊強勢走勢開始出現高檔(或低檔)震盪,出現明顯量縮或多空膠著。
  • 媒體與群眾進入重複話術期
    新聞標題大量重複(例如「又一間公司宣布裁員」、「專家:此趨勢將持續」等),市場語言僵化、創造力耗盡。
  • 關鍵技術指標出現背離現象
    像是 MACD、RSI、OBV 等動能指標與價格產生背離,代表買賣雙方力道正在發生結構性轉變。

2. 市場的內部邏輯出現錯配(核心哲學)

這裡是運用第一性原理邏輯思維的地方:

  • 原始重大消息本質是「改變預期」的關鍵點
  • 一旦市場預期已全面修正完畢,後續的子消息即無本質新資訊
  • 但價格卻仍維持原來的趨勢或推演,產生「預期與價格錯配

這時市場就不再是基於真實資訊而波動,而是基於慣性與群體心理繼續行動,形成非理性殘餘波動。這正是哲學上所謂的「真理失效點」,也是策略上稱為反向切入點

3. 轉折點的操作機會與策略

這時,就是反向操作(逆勢布局)的黃金時機窗口,因為:

  • 風險報酬比最優:此時情緒已經極度偏向一邊,反向操作的潛在利潤大、風險可控。
  • 市場進入「定價失真期」:價格與真實價值脫鉤,創造出套利空間。
  • 少數派優勢開始出現:大多數人仍被情緒綁架,這時用理性切入反向,具備「反多數策略」優勢。

4. 實務應用警示

  • 必須確認消息已出現「時間遞減疲勞現象」而非仍在放大階段
  • 不可單憑「技術指標超買」就操作,關鍵是:市場是否已經無法被新子消息推動價格變化
  • 較佳的輔助指標:資金流斷裂群體行為轉向波動率收斂


五、相關概念(邏輯支柱與關鍵理論)

1. 資訊遞減邊際效應(Marginal Information Diminishing Effect)

  • 隨著連續新聞出現,其影響力會遞減,反映在市場價格的變動幅度也逐漸縮小。
  • 實質上,第一則重大新聞扭轉的是「市場預期」,之後的子消息只是「填空」或「加強」,本質影響力已耗損。
  • 就如同第一次打雷嚇人,之後再多聲雷也不驚訝。

2. 市場定價失真點(Mispricing Saturation Point)

  • 價格因情緒、群眾共識、新聞熱度等非基本面因素持續推高或推低,最終會偏離資產合理價值。
  • 在連續性消息熱潮下,市場進入一種「新聞驅動泡沫」,當消息力道疲乏,泡沫就會逆轉。

3. 群體情緒耗盡點(Crowd Sentiment Fatigue)

  • 群體情緒如同燃料,是驅動價格劇烈變動的關鍵。
  • 然而,情緒有其「承載極限」,超過極限後會失效,轉為麻痺、反感、甚至反向思考。
  • 常見徵兆:從「FOMO(錯過恐懼)」轉為「疑慮」或「疲憊冷感」。

4. 資訊價格延遲模型(Information-Pricing Lag Model)

  • 一個消息從發布到被完全反映到價格之間,存在一個「定價遞延期」。
  • 這個時間差可以被利用:前段為趨勢交易機會,後段則可能形成「誤定價反向操作點」。

5. 認知耗損理論(Cognitive Exhaustion Theory)

  • 投資人對連續複雜信息的接收與反應能力是有限的。
  • 當市場連續過度關注某個消息主題時,大眾心理會出現認知疲勞,最終使市場「忽略實質新消息」或「錯誤解讀後續延伸訊息」。

6. 反多數操作哲學(Contrarian Intelligence Principle)

  • 當市場資訊與群體行為已全面向同一邊傾斜,就具備「反向價值」。
  • 反向操作不是反對事實,而是看穿群體失真。

7. 第一性原理交易法(First-Principles Trading Framework)

  • 把所有的消息拆解到「它對現實的本質影響」再評估,而非依媒體或群眾詮釋。
  • 問自己:「這件事本質上會改變什麼?會持續多久?市場是否已經overreaction?」

8. 消息驅動交易週期(News-Driven Trade Cycle)

可簡化為四階段:

  • 震撼期(重大消息釋出)→
  • 發酵期(連鎖子消息)→
  • 過熱期(情緒頂點)→
  • 疲勞期(無效新聞)→
  • 反轉點(價格脫離真實)


六、在第一次重大消息到市場疲勞的過程也有可能再次出現另外的第一次重大消息

這一點揭示了市場的「動態疊加型消息結構」,即:

市場不總是單線性運作;在一條消息鏈尚未完全疲勞之時,另一條重大消息鏈可能橫向切入或垂直插入,重新啟動市場的焦點與資金流向。

動態消息交叉結構的概念模型

可以視為一個「消息時間軸 × 消息強度軸 × 市場焦點權重軸」的三維動態網絡:

  1. 時間軸(T):消息依序釋出時間。
  2. 強度軸(S):每條消息本身的影響力。
  3. 焦點權重(F):市場在特定時間對該消息鏈的注意力程度。

當一條消息從高 S 高 F 進入消息疲勞區(S 減弱,F 下降)時,另一條新的消息若突然出現高 S、同時快速提升 F,就可能:

  • 取而代之成為新的主題
  • 或與原主題「交織」,形成市場焦點轉移或混亂期

交叉重大消息類型範例

raw-image

操作策略建議

1. 設立多軸並行追蹤系統

  • 不僅要追蹤單一主題的疲勞程度,還要維持對其他潛在主題的監測(如政治、科技、財報、地緣、原物料等)

2. 調整反向進場時機與強度

  • 若原主題正在疲勞,而新主題強度足夠高 → 反向操作原主題時,勝率更高
  • 若新主題與原主題相輔相成(如:戰爭+油價) → 反向操作需謹慎,可能只是「主題融合」,尚未結束

消息干擾效應 vs. 消息替代效應

  • 干擾效應:第二條消息造成市場短期注意力分散,但未能改變主軸 → 原主題可能恢復主導地位
  • 替代效應:第二條消息迅速取代原主題成為新主軸 → 原主題進入資金撤離與價格修正階段


七、總結:關鍵要素整理

  1. 重大消息首次出現
    • 當重大消息(如政策變動、突發事件等)首次出現時,市場通常會快速作出反應,並根據此消息預測未來的後果。
  2. 市場情緒與價格波動強烈
    • 初期市場對重大消息的反應通常是強烈的,情緒波動與價格劇烈波動,這些反應基於對消息所引發的後果的直觀預期。
  3. 隨時間推移的消息疲勞
    • 隨著時間的流逝,相關消息的連鎖反應逐漸減弱,市場情緒逐漸疲軟,反應不再那麼劇烈。這是「消息疲勞」的表現。
  4. 預期的線性延伸與過度集中
    • 市場往往將第一次重大消息的後果過度線性推延,預期未來會持續沿著同一方向發展,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變數或市場調整。
  5. 反向操作的潛在機會
    • 當市場對消息的預期過於一致或過度時,反而可能為逆向操作提供機會。市場過度消耗情緒時,會形成反向波動的潛在契機。
  6. 市場預測與行為非線性
    • 市場的反應並非線性,情緒與價格波動隨時間經歷疲勞與調整,而非始終朝向首次消息預期的方向發展。
  7. 辨識疲勞點與反向交易策略
    • 投資者應該學會識別消息疲勞點,當市場情緒消耗到極限時,可能正是進行反向操作的最佳時機。這需要對市場預期與情緒變化有敏銳的洞察力。

結語:

這一現象的關鍵在於,市場對初次重大消息的反應並非無限延續,而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步減弱,並且為反向操作創造機會 投資者若能識別出消息疲勞點,便能有效掌握反向交易的潛力,從而在市場情緒過度消耗時,進行更具優勢的操作。

總結來說,市場的反應循環並非線性,而是受到消息熱度、情緒反應及預期的影響,投資者若能理解這一點,便可在市場疲勞時找到潛在的反向操作機會,從而提升決策的準確性與策略的有效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宗的筆記
6會員
405內容數
我的學習筆記,用來記錄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所有的筆記會動態更新來完善。 用 AI 補助整理重點,所以文章格式不會迎合大眾,主要是自己要複習用的。
宗的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5/13
股市的漲跌,牽動著無數投資人的心弦,更關乎整體經濟的脈動。 當政府明確表露出希望股市持續上漲的意願,並付諸行動時,我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市場信心的強心針,還是對自由市場機制的某種干預?政府帶頭促漲股市,這是一條通往繁榮的坦途,還是潛藏著難以預測的暗流? 一、背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5/05/13
股市的漲跌,牽動著無數投資人的心弦,更關乎整體經濟的脈動。 當政府明確表露出希望股市持續上漲的意願,並付諸行動時,我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市場信心的強心針,還是對自由市場機制的某種干預?政府帶頭促漲股市,這是一條通往繁榮的坦途,還是潛藏著難以預測的暗流? 一、背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5/05/13
借殼上市或反向收購上市(英文:Backdoor Listing 或 Reverse Takeover, RTO)是指一家公司(通常是私人公司)透過併購一間已經在證券交易所掛牌的殼公司,進而實現上市的目的,而不需經歷傳統 IPO 的繁瑣審查程序。 殼公司通常是已經上市但業務萎縮、經營停擺、股價低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5/05/13
借殼上市或反向收購上市(英文:Backdoor Listing 或 Reverse Takeover, RTO)是指一家公司(通常是私人公司)透過併購一間已經在證券交易所掛牌的殼公司,進而實現上市的目的,而不需經歷傳統 IPO 的繁瑣審查程序。 殼公司通常是已經上市但業務萎縮、經營停擺、股價低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5/05/13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英語:SPAC,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又稱為空白支票公司,是一種投資工具,屬於無實質業務的空殼公司。 其主要功能是透過首次公開募股(IPO)從公開股票市場募集資金,專門用於尋找與一家未上市公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5/05/13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英語:SPAC,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又稱為空白支票公司,是一種投資工具,屬於無實質業務的空殼公司。 其主要功能是透過首次公開募股(IPO)從公開股票市場募集資金,專門用於尋找與一家未上市公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人性指標 投資情緒都還在極端恐慌 正常的節奏就是多數投資人恐懼犯錯後的半信半疑反彈行情就大概都長這樣 去年10月月底那一波斷頭也是一樣的人性財富行情,極端恐慌後的降息預期就走了8個月才輪流到漲幅滿足 人性就是最簡單的指標,因為輸家的慣性從可追朔的鬱金香泡沫金融事件到現在都一模一樣
Thumbnail
#人性指標 投資情緒都還在極端恐慌 正常的節奏就是多數投資人恐懼犯錯後的半信半疑反彈行情就大概都長這樣 去年10月月底那一波斷頭也是一樣的人性財富行情,極端恐慌後的降息預期就走了8個月才輪流到漲幅滿足 人性就是最簡單的指標,因為輸家的慣性從可追朔的鬱金香泡沫金融事件到現在都一模一樣
Thumbnail
#經理人持倉指數 這個指標目前很準確反應各項有答案並且漲過的產業題材"滿足"共鳴 持倉指數持續下降,也代表經理人有出場金融商品換取"現金" 這次的景氣循環節奏只要接近100%或超越就是要"輪流其他跟修正已漲過答案的題材產業" 依照這次接近50上下就可以看到短期恐慌點,如果到25上下就
Thumbnail
#經理人持倉指數 這個指標目前很準確反應各項有答案並且漲過的產業題材"滿足"共鳴 持倉指數持續下降,也代表經理人有出場金融商品換取"現金" 這次的景氣循環節奏只要接近100%或超越就是要"輪流其他跟修正已漲過答案的題材產業" 依照這次接近50上下就可以看到短期恐慌點,如果到25上下就
Thumbnail
市場情緒的循環是推動波段漲跌的另一股重要力量,在相對高檔區的市場情緒仍處於樂觀與貪婪狀態,壞消息的風險易被忽略,而延後修正的時間,只是一旦市場情緒轉變也易帶來激烈的調整。
Thumbnail
市場情緒的循環是推動波段漲跌的另一股重要力量,在相對高檔區的市場情緒仍處於樂觀與貪婪狀態,壞消息的風險易被忽略,而延後修正的時間,只是一旦市場情緒轉變也易帶來激烈的調整。
Thumbnail
原本股價就會出現波動,新聞事件只是剛好同時出現,但不是說新聞裡的事件不會影響股市,而是影響的時間不一定是在新聞曝光當下,有時候股市已經提早反應,有時候是延後表現,有時候是立即造成影響,這和市場心理狀態有關
Thumbnail
原本股價就會出現波動,新聞事件只是剛好同時出現,但不是說新聞裡的事件不會影響股市,而是影響的時間不一定是在新聞曝光當下,有時候股市已經提早反應,有時候是延後表現,有時候是立即造成影響,這和市場心理狀態有關
Thumbnail
金融市場以投機性題材的順序是 1.股價創造消息,消息帶動人氣 懂得這個順序的操盤手,就不會陷入重複的人性循環 從30年前到現在的上市上櫃公司都是持續增加,所以題材都只會更多元化,消息更是十面埋伏各種劇情 2.股價漲來自題材,跌於事實 沒題材就算低本益比都沒有用,因為市場跟技術面只能靠鈔
Thumbnail
金融市場以投機性題材的順序是 1.股價創造消息,消息帶動人氣 懂得這個順序的操盤手,就不會陷入重複的人性循環 從30年前到現在的上市上櫃公司都是持續增加,所以題材都只會更多元化,消息更是十面埋伏各種劇情 2.股價漲來自題材,跌於事實 沒題材就算低本益比都沒有用,因為市場跟技術面只能靠鈔
Thumbnail
看到一些公司股價漲很兇,突然回跌了想要趕快賣的人很正常,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F1.0現況優化,F2.0數位轉型,也不知道3+3的三大產業與三大技術的進程如何了,從來也不關心經營者在法說會的時候所釋放的重要訊息與進度,不懂公司在做什麼,自然會擔心自己會不會只是紙上富貴,會不會漲上去,沒趕快賣出之後就會
Thumbnail
看到一些公司股價漲很兇,突然回跌了想要趕快賣的人很正常,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F1.0現況優化,F2.0數位轉型,也不知道3+3的三大產業與三大技術的進程如何了,從來也不關心經營者在法說會的時候所釋放的重要訊息與進度,不懂公司在做什麼,自然會擔心自己會不會只是紙上富貴,會不會漲上去,沒趕快賣出之後就會
Thumbnail
股市最常見被有錢人使用的心理學就是"促發效應" 舉例兩個例子就好 1.最基本的就是外資目標價當你曾經遇到持股被調降目標價 股價隔天下跌你就會記住這個記憶,在下一次你就會有預設立場,但最後就會陷入瞎忙你開始猜不透這次是真還是假,然後開始找答案 2.有錢人畫的圖當你第一次看到W型態買進大賺
Thumbnail
股市最常見被有錢人使用的心理學就是"促發效應" 舉例兩個例子就好 1.最基本的就是外資目標價當你曾經遇到持股被調降目標價 股價隔天下跌你就會記住這個記憶,在下一次你就會有預設立場,但最後就會陷入瞎忙你開始猜不透這次是真還是假,然後開始找答案 2.有錢人畫的圖當你第一次看到W型態買進大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