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來場非視覺舞蹈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編舞張可揚帶領的「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作品《昌勳與他的打字機》,在劇場裡表現出一個新的舞蹈概念,這裡要展現的是超越肢體動作的、身體和空間關係的舞蹈。跟著作品的發展,觀眾聽覺和想像力受到啟發,進而重新認識個人感官,察覺可用不同的方式和周圍世界互動。

這個概念顛覆舞蹈表演。

開場表演,舞台上燈光全暗,觀眾可以聽到舞者在舞台上走、跑移動的腳步聲;台上發光的螢幕,顯示昌勳在點字打字機上按鍵,跳出來的符號----等等,這些點字符號原意是用來觸摸閱讀,因此,顯示點字符號對有視力、或視障者而言都沒有意義。觀眾坐在漆黑的環境中,聽到的是舞者的腳步聲,以及打字機答答答的按鍵聲。觀眾對於觀看舞蹈的期待懸置,這個段落,讓觀眾體驗視障者的生活經驗。

raw-image


相對的,昌勳在光裡,接下去的段落,他隨著光,成了唯一焦點。他一面移動、一面念台詞,以敘事的方式引導觀眾「聽」:「聽到腳跟先落地,接著是腳掌」的不同聲響、衣服布料摩擦身體的聲響,走在積水的路上的腳步聲等等。他緩緩的分段敘述一天開頭的幾分鐘(算是口述影像),讓我們從聽、到意識那些動作和那些意象,想像力被打開。我感到像被仙女棒點到,閃出繽紛灑花的效果。至此,我在這個舞作看到的、經驗到的,是打開感官、點亮環境新感知。我心中升起欣喜,這種美感取代對傳統舞蹈概念的期待。

 

「光」扮演一個重要角色,舞台上方往下打的聚光燈在台上自顧的游移;沒有光的時間維持相當長時,習慣看到的觀眾會開始疑惑…光左右我們的情緒,眼睛看得到的人依賴光來認識環境,眼睛看不見的人主要透過觸覺和聽覺去感知。昌勳在舞台上移動時,以舞台地板六角形的散落點字紙為提醒界線,手觸布幕辨識所處位置。

邀視障者參與舞蹈演出,編舞張可揚不是要說服觀眾,昌勳跳舞跳得多好。作品讓觀眾在「看得到」和「看不到」的經驗裡來回,讓我們知覺到「差異」的具體性。

昌勳描述,來到一個陌生空間,如果身邊沒有導盲犬,他無法確認安全,對他來說,就好像身處一個毫無邊界的暗黑宇宙。另一頭,舞者名堯在節目單裡自述說,排練時閉上眼睛,跑不到三步,腦中想像畫面消失,「我的世界只剩下呼吸聲,以及正在扭曲的黑色,只剩下黑洞,拉扯著我內在的恐懼不安」。但當他睜開眼,他看到昌勳伸出手、碰壁,適時停下、然後繼續跑步前行,如常做他的動作。

我喜歡一個段落,是昌勳要擺出和名堯一樣的肢體動作----他必須摸對方的手腳位置,接著複製。名堯露出和同伴鬥舞的表情,那是包容、平等。我們各自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讓我們使用不同的方式應對世界。如何在「不一樣」的基礎上,好好學習一起生活,是全體社會的課題。

張可揚(左)和舞者呂名堯(中)、李昌勳(右)一起謝幕。

張可揚(左)和舞者呂名堯(中)、李昌勳(右)一起謝幕。


或許有人會說,口述影像早就這樣玩。事實並不盡然,張可揚在劇場空間,設計光的作用,製造出來的效果,帶領觀眾穿越多重維度,有觸覺(場地平面圖)、聽覺、視覺等感官,還有共感、語言導引想像等覺知。

我也喜歡台上螢幕的影像堆疊效果,在同步錄影台上昌勳舞動動作之外,雙螢幕一邊呈現昌勳在其他空間的同樣舞蹈動作,有時出現城市夜景,開放的空間屬於未知,不論眼睛是否看得到,未知都帶有冒險和疑慮。

張可揚思考舞蹈的方式十分概念性。他說,時間與空間,在感知與行動的方式改變時,跟著改變了。而他要超越時間與空間以及感知的邊界。

和張可揚來場非視覺舞蹈,敢於想像,概念向前。


演出日期:2025年5月9-11日/ 地點:萬座曉劇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筆記⠂給城市畫重點
1會員
8內容數
不論在自己居住的城市,或旅遊地遊走散步,經常去的地方是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劇院;近年又增加了綠地,做自然觀察。寫城市遊走筆記,給藝文的、心情的思索留下印記,畫出來的線條成個人輪廓。
2025/05/09
台北寧波西街一面大櫥窗驚見一隻紅色狐狸。喜歡《小王子》裡的狐狸的人,大概都會想停步試著和這隻狐狸對話。喜歡狐狸的人跟牠走一段吧,跟著掃狐狸面前的QR code,發現一個大世界。
Thumbnail
2025/05/09
台北寧波西街一面大櫥窗驚見一隻紅色狐狸。喜歡《小王子》裡的狐狸的人,大概都會想停步試著和這隻狐狸對話。喜歡狐狸的人跟牠走一段吧,跟著掃狐狸面前的QR code,發現一個大世界。
Thumbnail
2025/04/29
第七屆艋舺國際舞蹈節以「多元」為主題,在萬華龍山寺捷運站周圍14個場地舉辦70多場演出,風格多元,包含現代舞、佛朗明歌、原住民歌唱等,並融合共融概念及跨世代合作。整體而言,艋舺國際舞蹈節已發展成為結合城市街區,具有節慶形式,雅俗共賞的舞蹈盛事。
2025/04/29
第七屆艋舺國際舞蹈節以「多元」為主題,在萬華龍山寺捷運站周圍14個場地舉辦70多場演出,風格多元,包含現代舞、佛朗明歌、原住民歌唱等,並融合共融概念及跨世代合作。整體而言,艋舺國際舞蹈節已發展成為結合城市街區,具有節慶形式,雅俗共賞的舞蹈盛事。
2025/04/29
艋舺國際舞蹈節帶來一系列具衝擊和啟發性的舞蹈演出,包括葡萄牙編舞家Marga Alfeirao的《LOUNGE》、立陶宛編舞家Lukas Karvelis的《Yet Another Day in Paradise》,以及希臘編舞家Chara Kotsali的《附身》。這些作品風格跨界,挑戰觀眾感官。
2025/04/29
艋舺國際舞蹈節帶來一系列具衝擊和啟發性的舞蹈演出,包括葡萄牙編舞家Marga Alfeirao的《LOUNGE》、立陶宛編舞家Lukas Karvelis的《Yet Another Day in Paradise》,以及希臘編舞家Chara Kotsali的《附身》。這些作品風格跨界,挑戰觀眾感官。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沒有故事,只有身體的事 記得以前看過一段舞評,寫到雲門舞集擅長說故事,而這次的文案寫到舞作《波》,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作品,多少也引起了我不少好奇心。而且這支舞作還加入了科技元素,和藝術家真鍋大度合作,甚至還加入了生成AI。 這是繼林懷民總監退休之後,我第一次看新總監鄭宗龍編舞的雲門表演,很期待
Thumbnail
沒有故事,只有身體的事 記得以前看過一段舞評,寫到雲門舞集擅長說故事,而這次的文案寫到舞作《波》,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作品,多少也引起了我不少好奇心。而且這支舞作還加入了科技元素,和藝術家真鍋大度合作,甚至還加入了生成AI。 這是繼林懷民總監退休之後,我第一次看新總監鄭宗龍編舞的雲門表演,很期待
Thumbnail
默契搭檔,兩人合舞演出
Thumbnail
默契搭檔,兩人合舞演出
Thumbnail
在表演的世界裡,合作不僅僅是一種需求,更是一門藝術。想像一下,當你站在舞台上,周圍環繞著你的表演夥伴們及目前幕後工作者,你們共同呼吸、共同感受、共同創造。這種默契不是偶然產生的,而是通過不斷的練習和交流而培養出來的。
Thumbnail
在表演的世界裡,合作不僅僅是一種需求,更是一門藝術。想像一下,當你站在舞台上,周圍環繞著你的表演夥伴們及目前幕後工作者,你們共同呼吸、共同感受、共同創造。這種默契不是偶然產生的,而是通過不斷的練習和交流而培養出來的。
Thumbnail
跳舞是一趟身體堆積的旅程。 本篇沒有參考任何線上資料,純粹是個人體驗。用於釐清與回顧自己的體驗與想像,在撰寫的過程中延展出沒意識的課題,這就是此篇文的目的。
Thumbnail
跳舞是一趟身體堆積的旅程。 本篇沒有參考任何線上資料,純粹是個人體驗。用於釐清與回顧自己的體驗與想像,在撰寫的過程中延展出沒意識的課題,這就是此篇文的目的。
Thumbnail
想像一下,你的身體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是在這塊璞玉上刻畫的痕跡。打破身體的慣性與界限,就像是解開了束縛這塊璞玉的繩索,讓它自由地展現其最美的姿態
Thumbnail
想像一下,你的身體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是在這塊璞玉上刻畫的痕跡。打破身體的慣性與界限,就像是解開了束縛這塊璞玉的繩索,讓它自由地展現其最美的姿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