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永續問題是過去的線性思考造成的,學校真的要做永續,就必須改用影響力、美學、系統循環的思維,否則,永續就只是一個政策、計畫或一門課,有做就好,做完就算。
所以落實永續的過程,就成了學校轉型的過程,從傳統代工、製造、標準、量化的工廠模式,到客製、品牌、服務、永續的循環系統。
但是這個對學校來說,過於抽象與困難,所以我們提出一些可行的「線性步驟」:
1.改變工具與技術:現在有AI的幫忙,我們的環境保護、社會共融、學校治理都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許多日常、重複、低階的工作可以讓AI分攤,老師就可以做回人師,有更多心力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與學習成效。
2.改變流程與組織:在原有工作可以做得更快、更好後,就會開始思考營運模式與作業流程的改變,繼而引發組織架構的重整。這種系統性的改善,才會大幅優化學校的營運成效。
3.改變文化與價值:新工具、新技術的導入,以及營運模式與組織架構的重整,都需要可以相容的文化環境,因此上述兩個步驟的努力過程,也是一所學校文化與價值遞嬗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