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感受戰地遺跡,北海坑道宛如穿越時空的地下長廊。坑道全長約700公尺,兩側岩壁仍可見戰時鑿鑿痕跡,潮水拍打回音在黑暗中化作節奏。載著歷史與海浪的氣息,踏入坑道的那刻,彷彿與過去在此交會。

北海坑道的潮差極大,漲潮時入口水深可達腰部,退潮卻現出裸露的礁岩。掌握潮汐時刻表,是探險前必做功課。


隧道內水路蜿蜒,小船像獨木舟般輕巧,船夫一聲「出發」,船槳拂過水面,發出有節奏的輕響。船身穩定而靜謐,四面岩壁投下微弱光束,倒影伴隨船影流動,如同步入幽靜的時光機。

北海坑道始建於1950年代,為因應敵艦威脅,採「先鑿後建」工法,由駐軍士兵以手工具日夜苦鑿而成。當年滿載彈藥與軍糧的小艇,必須在風浪中躲避敵機偵察。坑道完工後,成為南竿重要軍事基地的生命線,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旅人探訪的秘境。

現役退役漁夫化身坑道解說者,他們把自己聽過的故事娓娓道來:某年大潮,船槳溺入腰際,溫度驟降;也有人開鑿坑道不幸罹難;還說這裡可以看到藍眼淚。船夫口中那些一針見血的註解,彷彿為冰冷岩壁注入人情溫度,也讓旅人更懂得尊重與謙卑。

「少一字便成北海道」,是網紅們來此必打的趣味照相梗:面向坑道入口,有座紀念碑上有「北海坑道」大字牌,故意遮住「坑」字,就像在雪地賞玩小樽運河。照片上流淌的水光倒影,伴隨破洞天窗灑下的光柱,保證在社群平台引爆按讚。

「北海坑道」與「北海道」僅一字之差,卻兩種截然不同的旅行想像:一邊是雪國冰封的浪漫,一邊是戰地遺跡的蒼涼與溫度。正因如此,這裡更值得旅人細細品味:在潮汐之間,感受歷史洪流與大自然的對話,結束一場南竿最獨特的踏青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