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的《活出意義來》書中提到:
「未來仍有某件事情等待他去完成。」
了解自己為何而活,才能承受得住各種煎熬。那麼,對我來說,
有什麼事情,是等著我去完成的呢?
從大學離家開始,
每個月都要精打細算、有效率地使用有限的生活費。
那時的我,就許下心願:「我想當個有錢人。」
不想過著綁手綁腳的日子,
或許,這和我天性愛花錢也有關吧!
看演唱會、去KTV、挖掘美食……
娛樂活動都是開銷,但預算有限,總得有所取捨。
「為什麼我不能什麼都要?」
既然不能節流,那就努力開源。
大學時期,我在校內打了三份工,
把課間空堂都填滿,晚上再到補習班兼職助教,
一整天一分一秒都沒浪費掉,
就為了週末能無憂無慮地放肆娛樂。
那時候的我,堪稱時間管理大師。
現在回想起來,
都還佩服當時的幹勁與體力。
我的熱情,
其實就是「賺錢」與「好好生活」。
然而,離開校園後,
上班日卻成了受難日。
總要不斷提醒自己:「我愛賺錢,我愛賺錢。」
才能撐過那些被責任壓著走的日子,
畢竟,
「還有很多錢等著我去賺」。
但時間再多也只有一天24小時,
扣除睡眠、通勤、上班,
剩下的幾個小時若還要拿去賺錢,
那「生活」又在哪裡?
我開始思考,
要怎麼在保有生活的情況下,創造額外收入?
學習投資,從股市獲利?
沒經驗的我,曾經聽信別人報明牌,結果淪為韭菜。
於是決定從基礎學起,打好底,期望未來能夠有穩定收益。
在網路上寫文章,說不定哪天文字能成為被動收入?
從28天的《找回熱情小實驗》開始,到現在持續更新,
我通常很喜歡寫字時的那段靜心時刻,除了收穫成就感,也找回內心的滿足。
這些反而才是我持續寫的動力。
也嘗試過微型事業,像行銷廣告代操,
但這讓我認清,自己並不適合談合作、談判等等,業務型的角色。
反倒是「寫文案」的過程,讓我真正感到享受與自在。
至於其他的方向,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想法,
就是邊走邊試吧。
錢,對我來說,不只是數字。
它是自由,是讓我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有錢之後,我想完成的事情很多很多。
我想帶爸媽去旅行,讓他們不用再為了交通、住宿的舒適度而卻步。
我想租一間更寬敞的房子,明亮、通風、有廚房和書房,
有個能能安靜發呆的角落,以及能鋪開瑜伽墊自在伸展的空間。
我想有底氣地說:「今天不去上班也沒關係。」
把時間花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而不是被「不得不」推著走。
或許,
「自由」才是我想要創造多元收入的真正原因。
為了這份自由,
我才會持續嘗試那些,能夠用較少的時間,獲得較高收入的方法,
讓我的能力能為他人帶來價值,因而變現的方式。
一步一步來,
只要不停下腳步,
終有一天,這些期待都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