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章魚念的小學建校於1875年 (明治八年),這週滿150歲。聽起來很厲害,但也只是明治五年頒布【學制】規定小學義務教育的背景下設立的一萬多所小學校之一,比校史不及明治元年就開辦的京都柳池小學校;校舍在搬家空襲多次重建後也只有五十年歷史,跟日本現存最老的長野舊開智學校相比更是遠遠不如,人家有明治天皇巡視過加持,早早指定古蹟保留下來當文物館。
為何會在開學一個半月後校慶?這種時間點對台灣人來說其實很常見,尤其是1968年 (民國57年) 配合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國教而設立的那批國中 (包括我國中母校),大家都差不多時間設校開學,校慶多以「台灣省教育廳開辦公文的收文日期」為校慶,可以說是拿聖旨當出生證明的概念。
不過明治維新成立的那一兩萬間學校當初大多是地方找到人找到錢找到地就開辦,很多學校都是先借用寺院或大地主家、蓋了校舍再遷校。當年也沒有強制學年度開始時間,只有原則上以九月為始。直到1892年 (明治25年) 才統一成全部小學校依規定四月開始學年,高校以上更是到了二戰後才統一。不過近年來為了與其他國家接軌而改為九月入學制的提議愈來愈多,但以其必要性來看大概很久以後才會改,頂多先開放雙軌併行狀態。
回到小章魚的學校。根據校刊的說法當年也是從附近寺院的大堂開辦,三個老師92個小朋友開始了「大井學校」,過了四年搬了一次,再過五年才搬到現在的校址。開校43年後才改名「大井第一尋常小學校」,那還是因為隨著工業化,附近人口增加而新開了兩年的「大井第二尋常小學校」。沒錯,這裡是先有「第二」之名才有「第一」的,相形之下我高中母校硬是對調第一第二就相當小家子氣。
去年的149週年完全沒有任何活動,單純放了一天假,也不提供課後保育,大家都玩了一天。今年一樣是放假一天,昨天有個20分鐘朝會校長聊聊天,宣布開啟一系列活動,後面看起來會有紀念攝影、開啟時光膠囊、秋天有運動會、年底有校友大會。二年級生昨晚不想寫作業早早睡覺等放假才要寫,貫徹小孩不管甚麼節日都會變成兒童節的原則。不過校慶這種事本來自己小時候也是只有運動會才有感覺,校史校友都是長大才有點概念。
在寫這篇的時候看了一些他們校友會的資料。八十年前二戰末期東京被頻繁轟炸,當時的學生被疏散到西邊山區七個地方避難,但學童的父母大多沒有跟著疏散,與其說維持學習更像是保存戰後再發展的人力資源。這批學生若有活到現在也九十歲上下了,看看之後會不會有更多故事被採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