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篇文章分享加拿大葬禮,這篇算是個延續性話題-來聊聊葬禮後的「墓園文化」。
那是一個晴朗的午後,我和友人來到北溫哥華的一座墓園,說是探訪,不如說是一場對死亡觀念的重新認識。
這裡不是陰森灰暗的墓地,反而像是一座寧靜的花園,微風輕拂,小橋流水穿過綠蔭花草,陽光灑落在整齊的草坪與玻璃牆面上。這座墓園是:Crystal Chapel Mausoleum,由 Dignity Memorial經營,提供不同形式的安置方式,包括:土葬、樹葬、還有我第一次見到的「玻璃櫃安置(glass-front niches)」。
和台灣有很大的不同,以台灣的傳統多半是放置寺廟或靈骨塔中,但在加拿大卻巧妙安排將不同形式的安置方式安排在這座園區。

玻璃櫃裡的故事,留下人生的溫度

友人的親友帶我參觀這間以玻璃為牆、以記憶為室的空間,可以清楚看到每個玻璃櫃內擺放的紀念物件:有的是小熊玩偶、有的是老照片、有的是旅行時收藏的小石頭,每一格都像是一個迷你展覽,收藏著一段人生片段。
:挖賽!原來離開後可以這麼有儀式感?
我想人生前能夠選擇離開的形式是很幸福的,空氣中流動著輕柔的音樂,不同於傳統墓園的寂靜,這裡更像是一間溫暖的「紀念博物館」,讓悼念的親友能停下腳步、回望緬懷。
加拿大的墓園文化不只體面,也可以個性化
在這裡,「死亡」並不是沉重的字眼,而是可以設計成一場有尊嚴的退場,你可以選擇自然樹葬,不留碑石,只與土地共融、甚至把花圈掛在樹枝上,與大樹森林融為一體,也可以選擇玻璃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留下最後一個空間。
讓我驚訝最貼心的還有「金爐」,給華人燒紙錢用的(真不愧是文化大熔爐,什麼種族都有的加拿大!)

墓園內可以燒金紙的地方

我想大家最關心的是這樣的空間要花多少錢?根據友人分享,這類玻璃櫃價格大約落在 8,000–10,000 加幣之間(折合約台幣 20–25 萬),可依櫃位大小、樓層位置與個人化設計等做選擇與預約。
關於「好好說再見」這件事
我想這裡真正給人的不只是安置的選項,而是提醒我們去思考:「我希望被怎麼記得?」也許是用一本書、一杯咖啡、一首歌,用這些你最愛的東西,告訴世界你曾經熱愛過這個人生!
這次探訪對我來說是一種文化與心理的轉換,在加拿大的殯葬設計中,我感受到的是死亡不該是句點,而是一種延續,因為我們都會離開,但離開的方式,也可以充滿愛、故事與選擇權
。
對於加拿大墓園深刻之處是?
🌟🌟🌟下回の預告
接下來的文章要延續「職場管理學」的提到的五大超能力
,可以回顧這篇【學會職場超人的五大超能力,讓你輕鬆升職、薪水增值】重溫一下內容,敬請期待!
文章更新頻率:只要我沒有睡過頭,這裡基本上是每週二、四、六更新
。
✨ 如果有什麼想探索的主題,也歡迎留言給我,我會盡所能分享給你✨
加拿大生存日記,現正上映中!
✍️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eriene.chen/
🍁加國の日記限動 → https://reurl.cc/5D9j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