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是鄉下人,從小住在土角厝,廁所蓋在房子的外面,固定時間要找人來舀糞。十四五歲的黃翠就到外面上班,賺來的錢都存下來買黃金,鄉下人不懂珠寶,只識黃金,每存到一筆錢就會買一點黃金日後當嫁妝。由於住的房子是土角厝,加上年紀輕輕就到外面上班,所以黃翠對乾淨沒概念,對於如何把一只碗洗乾淨更不要求,有洗就好。
三十歲那年,黃翠聽見老智者說,「一張桌子、一只杯子都有生命,好好使用,尊重物命,它就可以供我們使用很久,人要懂得尊重物品,不是沒生命的東西就可以隨性丟擲,因為丟的不是東西,是我們自己的福氣和莊嚴,還有尊嚴。」黃翠聽了這段話有如醍醐灌頂,想到從前當小姐的時候,媽媽教她洗碗,她偏不想聽也不想學,而老智者只是輕輕說,她就聽入心坎裡。
一心想改變的黃翠選擇到離家最近的恩主宮掃廁所,一掃就是七年,徹底把自己的習氣、自大,以及自以為是的脾氣全部磨掉。掃廁所不是人人都能彎下腰做,大眾越不愛做的正是積福去我執的最好管道,黃翠說自己三十歲才開始學習做人。脫胎換骨的黃翠加入慈善團體當志工,那時的她已經把「我」磨得比小人國裡的人還小,重新看待阿嬤,覺得老人家特別有愛心,特別願意對苦難人付出,可是從前的她卻只看得到阿嬤浪費亂花錢的缺點。
今年五十六歲的黃翠,做公益已經二十多年了,家中的桌椅櫃子電視電風扇,甚至連衣服鞋子都是二手的,把別人丟掉的福氣回收再利用更快樂,而她手中的黃金,在這些年天災人禍頻傳中一點一滴換成新台幣捐出去,黃金沒有了,她的生活卻是一年比一年好過,財富自由不虞匱乏。晚年的阿嬤生病臥床,一湯一藥都是黃翠貼身照料,兩人從矛盾對立到彼此愛護惜緣,正是一人修兩人得。想要改變別人,從自己下手比較快,只要一個人的德性夠厚重,就能用德性來感召家人一起變好。
#厚德載物
#德不配位
#聞法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