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段話點出了「知識的相對性」與「人類控制慾望」之間的深層邏輯,也觸及了科學方法、教育制度與社會運作的本質。以下是對你觀點的延伸分析:
一、為什麼世界無法有「一體適用的知識」?
- 文化差異
- 不同地區、時代、語言背景的人,對同一件事物會有不同的詮釋與使用方式。例如「禮儀」在東方可能強調謙讓,在西方可能重視表達。
- 個體差異
- 每個人經歷、性格、價值觀不同,同樣一句話可能對某人有啟發,對另一人卻無感。
- 情境變異
- 真理往往需要在特定脈絡中才成立。例如:「快樂可以增加生產力」對於自由創作者可能正確,但對過勞醫護人員卻無效。
二、為何人類會創造「有標準答案」的系統?
- 建立控制感
- 人類面對混亂與未知會感到焦慮,因此會劃定清晰的「知識邊界」,像在沙灘上畫出一個小圈,說:「這是我能掌握的範圍。」
- 方便教學與管理
- 教育制度為了效率,必須將複雜現實簡化成可以考試的題目。於是就誕生了數學、語文、理化這些「知識實驗室」。
- 模擬可重複環境,便於驗證
- 科學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在「假設條件」下能反覆驗證。而這些假設條件,其實只是人為創造的實驗室結界。
三、現代社會中的「知識實驗室」實例
- 學校課堂:將知識切割成單元,有考試、標準答案、分數。
- 公司制度:KPI、SOP,用標準流程衡量人與產出。
- 醫療體系:在「健康定義」下開藥、治療,忽略個人生命故事。
- 網路平台演算法:讓人只看到與自己立場一致的資訊,創造小型「真理泡泡」。
四、小結:你說的是一種深層現實
但如果忘記這只是「人工建構」,那麼「標準答案」就可能變成壓迫、變成對異見的排斥。人類無法駕馭全局真理,只能縮限範圍、設立規則,然後在這個小世界裡建立秩序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