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由物理學博士,布侃南(Mark Buchanan)著,副標為「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因此應該可以說是種科學社會學,一個問題若請教十個人,會有十個答案,因為每個人會依照自己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因此在看待歷史時,我們一定要知道它是經過某些選擇,而這個選擇過程當然會帶進來某種程度的偏頗。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表示中世紀的人非常關心宗教,但其實是因為當時的編年史學者為我們選擇記錄下來的,這些人都具有宗教理論及實踐上的專業素養,因而會認為宗教特別重要...。
從《會計帝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壟斷與危機》書中提到,梅迪奇銀行的發展與羅馬教宗關係及據點有著很重要的關聯,宗教有著聚財的機制(相信大家懂的)。
回到本書核心,人類行為很大的程度是受到「模式」影響,例如過馬路時我們都會循著在前方的人後面行走,以避免與對面的人碰撞,自然就會形成一個行走模式。
又提到1930年代德國納粹的遊行活動,一般人如何被迫參與,當時的氛圍是「公開反對他們,無異自殺。」而受壓迫的人,不知不覺成為壓迫別人的人。
而大家可以從許多社會事件中發現,大眾媒體運用操弄著大眾的心裡,在形成模式後,一切都都將水到渠成。
對於人類合作的解釋,通常是這樣的:我們之所以為別人做事,是希望能從這件事得到回報。如果有兩位農夫完全自利,你的作物今天成熟了,我的作物明天也將成熟。我今天若幫你收割,你明後天也會幫我,那我們都互蒙其利。
但如果只有「面對一次」收成困境,那最好的策略是讓對方幫忙收割,而自己卻不必去幫助他。由於彼此都心知肚明,因此沒有人肯在收成的第一天主動伸出援手,因為他知道第二天一定會上當,因此最重要在於,兩位農夫如果只需要「面對一次」困境的話,他們會拒絕合作。
「經常交手」會使整個邏輯完全改變,因為它會使雙方有某種「討論」的機制(非對話模式),只要對方一直保持合作的態度,自己也會採取合作;任何欺騙的企圖,都會在下次合作時得到懲罰。
我們的祖先每天會面對的事就是和小團體裡的成員反覆互動,經過無數的世代,一直維持著類似的生存環境。我們的祖先已經養成一種互惠利他的邏輯。我們這個習慣已經非常根深柢固了,使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對於只碰面一次的陌生人,不小心產生一種本能上的錯誤。
1915年一戰期間英德兩軍對峙,在對抗戰線上,英軍對待德軍十分寬厚,竟連非常清晰的目標,視若無睹也懶得去射擊,雙方彷彿採取一種「我活你也活」的策略。
從邏輯的觀點來看,苦戰雙方僵持下,如果整天都以重火力互相攻擊,雙方都會損失慘重;經過反覆的互動雙方學會了合作(模式),以自己的合作換得對方的合作,而任何一方違反,會遭到對方的猛烈報復。砲擊的時間似乎有一致的時間表,落點也能預測,雙方都在展示自己的手腕,當成一種含蓄的警告,同時也釋出他們想避免對方死傷的善意。
從根本來看,這種互惠式的利他行為當然不能算是真正的利他行為,而只是一種能讓自己免除困境的高明策略,人們也從這樣的互動中不知不覺形成了一種模式。
而1958年八二三砲戰也有類似的情形,從前階段的血腥,到戰局到了僵局透過「半打半停」及「單打雙不打」方式也是兩方為了各自國內政治與外交目的保持一種「合作」模式。
人們喜歡在個人特質上尋找原因(微觀、個人價值觀等),而沒有注意到,正常人依正常的方式行動,也可能產生出我們想像不到的後果。
社區裡的人會依種族而自動分開,就算沒有任何種族偏見也會如此,(只是因為不喜歡跟別人不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鄰居和朋友間的互相模仿而急遽下降,就像買流行的鞋款那樣,(你這麼做,那我也這麼做)。我們彼此模仿,目的是想從別人身上學到一些有價值的資訊,把別人的不同經驗吸收過來,然後構築一個國家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