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能量。
能量中潛藏著力,這力轉化之後便成了質量。這質量就是物質。有了物質才有今天可見的宇宙。
物質的開端是什麼?
是「粒子」(particle)。
最早的粒子叫做「上帝粒子」(God particle)。「上帝粒子」是由美國物理學家利昂·萊德曼(Leon Lederman)所創,這是一個比喻(metaphor),他用「上帝粒子」來說明「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
「上帝粒子」意思是說它具備著關鍵的地位、作用與角色。
什麼是「玻色子」(boson)?
「玻色子」是「基本粒子」(elementary particle)。
什麼是「基本粒子」?
即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位或最基本物質。這是宇宙萬物所構成的最小單位。上帝就是宇宙。
「玻色子」這基本粒子,其自旋(Spin)為整數,其波函數(Wave function)為對稱,在「能階」(energy level)上,可以容納無限顆粒子。
「能階」又可稱為「能級」。這是原子、電子、分子⋯等存在的穩定狀態,是「內在」的能量值。它們不連續,且分立。這是微觀粒子,包括原子、電子、分子⋯等的狀態。
什麼是「自旋」(Spin)?
表面上的意思是「自轉」(rotation)。其實,「自旋」與「自轉」不同。「自轉」是行星自己在轉動,同時它也公轉,這是傳統物理學,跟經典力學有關。然而「自旋」是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中關於粒子的「量」,是一種「動量」,叫做「角動量」(Angular momentum)。
什麼是「角動量」?
這個是力學名詞,就是測量物體旋轉的量。「角動量」與「動量」彼此不同,但是概念近似。「角動量」講的是「轉動」,而「動量」是延著一直線運動。物體的「角動量」都不同,因為物體有不同的質量、形狀、轉速。「角動量」是物體沿著一軸線旋轉、轉動,自有其「轉動慣量」(Moment of Inertia)與「角速度」(angular velocity)。
「轉動慣量」是什麼?
「轉動慣量」是物體對其旋轉運動時慣性大小的量度。「轉動慣量」又稱為「慣性矩」(moment of inertia),亦稱為「質量慣性矩(moment of inertia of mass或mass moment of inertia),這是古典力學的名詞。
這是物體(object)或質點(particle)在旋轉效應時所必需有的物理量。質點(particle)就是物質(matter )。
「物質」又可以說成為material、substance、stuff。
「質點」又稱為「質粒」、「粒質」、「粒子」。
當一個「質點」(particle)繞著某一軸線旋轉時,其質量慣性矩為「I 」。質量慣性矩 「I 」是該點之質量 「m 」與至該旋軸垂直距離 「r 」的平方乘積。
「角速度」是什麼?
「角速度」是當物體旋轉時,每單位時間所轉過的「角位移」(angular displacement)的大小和方向,一般來說都用希臘字母「ω」來表示。「角動量」,是「轉動慣量」與「角速度」兩者之間的乘積。
因此,「轉動慣量」與「角速度」之間的比值如下:
1.角動量跟「轉動慣量」與「角速度」成正比。
2.角動量若是固定,「轉動慣量」與「角速度」成反比。
3.「轉動慣量」若減少,「角速度」就會增加。
4.「轉動慣量」若增加,「角速度」就會減小。
5.「轉動慣量」等於「質量」與「扭轉半徑」(radius of gyration)平方的乘積。
物理學上有「角動量守衡」(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現象,當物體無外在力距,角動量即不會變,這就是「角動量守衡」。「角動量」是原始動量。
「角動量」從哪裡來?
是物質本身所具備、帶來的。物質最小單元是粒子,它與生具有的「內稟性質」(intrinsic property)。
什麼是「內稟性質」?
即物質與結構所具有的內在本質屬性,屬於天性。
是物質本自具足,本有的屬性,比如質量、電量、自旋⋯等,極其神秘,人類未知的部分。
「內稟性質」又叫做「內含性質」(intensive property),即系統之中不變的東西與物理性質,不因系統大小或系統中物質多少而改變。因此,「內含性質」是尺度不變的物理量。內稟性質是物質性能,是自帶的、永恆的,是材料本質的、不變的。
這種不知從哪裡來的,是宇宙的天賦異稟,是不可思議的狀態。
上帝粒子就是不可思議者。
黃振輝/202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