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為空,但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
那是什麼空?
有東西的空。
那裡有什麼東西?
有「能量」,它可以結構出宇宙來。
能量的「空」,所結構出來的宇宙,也還是「空」的。
宇宙是一個「能量的空」嗎?
不是,宇宙是「質量」的「有」。
質量(mass, m)是怎麼來的?
從能量(Energy, E)轉換而來的。
能量創造(creative)萬物。
能量如何創造萬物?
能量是無形的,但它是一種「動能」,它會動。
能量的動有四動:
1.自動。
2.轉動。
3.運動。
4.互動。
能有自動,同時會轉動,就是會旋轉,萬物都會自轉、自旋。如地球繞著太陽旋轉、太陽繞著銀河旋轉。
能的表象是靜態的,不能動。其實不對,能量會自動,即能夠運動,是屬於動態的。
能的運動會吸收能量與釋放動能,最終組合成為萬物。能量的自動、運動而成就了運行,萬物都在運行之中,自有其軌跡。
能的波流中潛藏著「力」(force),因為有了此力即成為物質。物質就是質量。
什麼是質量?
在物理學中,質量是一個物體所含物質的量。這個質量,不會因為地點不同而有變化。如人在地球和月球時的質量不會變化;重量會改變,它跟「力」有關,尤其是重力(gravity),如地心引力,這可以被稱(秤)出來。
人在月球的重量,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一般人常用的測重單位有:
1、公斤(千克):kg。
2、公克(克):g。
3、公絲(毫克):mg。
1 kg=1000 g。
1 g=1000 mg。
另外,同一物質(密度相同),其質量與體積成正比。若體積相同而質料不同(密度不同)的物體,其質量與密度成正比。當質量相同而質料不同(密度不同)的物體,其體積與密度成反比。這些質量、物質是由微小的粒子(particle)所組合而成的。
粒子充滿著「能」與「力」,繼承著「能」與「力」的功能與作用,「能」與「力」就不停的運動。此運動即成為物質。
物質具有形體、質量、空間與位置。物質與能量齊鼓相當,稱為「質能等價」(mass-energy equivalence)。「質能等價」又稱為「質能互換」、「質能守恆」。質量會損失,它會轉換為能量。能量並不會消失,只是轉化成不同的形式而已。如一個人所吃的食物,不是消失了,而是轉化為能量,所以人才能夠活動、生存、運動。猶裔美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Einstein, Albert,1879-1955)在1905年發表了《狹義相對論》(Specialtheory of relativity),其中有一個公式「E = mc²」,這即是「質能轉換公式」,或稱為「質能方程」:
1、E:即能量。
2、m:即質量。
3、c :光速。
這就是「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個公式即證明「質量與能量等價」。同時,這也證明了「時間並非絕對」,速度越快,時間越慢。這個公式,同時可以導出原子彈(atomic bomb)的威力。根據「質能轉換公式E = mc²」,1 公克的質量,可以變成9×10^ 13(90 兆焦耳) 的能量,爆炸威力非常巨大,大約達到22000 噸TNT 炸藥爆炸所釋放的能量,可以毀天滅地,甚至世界末日。大家都知道,在物理學之中,電子(electron)與正子(positron)都是是「物質」。光子(photon)就是「能量」。電子與正子可以相互湮滅(annihilation)。
電子就是,「負電子」「e−」。
正電子就是「e+」。
正電子「e+」是「負電子」「e−」的反粒子。正負電碰撞之後,即會湮滅,會產生伽馬射線或是其他更高能量粒子。電子與正子可以相湮滅時,可以轉換為兩個伽馬( γ)光子。
因此,質量可以完全轉換為能量,就是「質能互換」。
黃振輝/202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