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低迷持續拖累中國經濟,儘管北京對房地產企業祭出「續命」措施,以減少金融系統危機的擔憂,但關鍵的房地產銷售額下滑,以及市場庫存住宅超過年銷量5倍,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的絆腳石。(See:2025/05/19,太報,中國庫存房多到可賣超過5年! 購房族群萎縮拖累經濟成長)
「過緊日子」的口號中共今年喊得特別響,年初就把「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當作黨建工作的重點任務。5月16至17日,蔡奇在河北唐山相關調研時稱,堅決整治「吃喝風」,對頂風(不顧黨紀)違紀者要嚴肅處理追責。18日,當局公布修訂後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要求確保有限財政資金優先用於關鍵領域和重大任務云云。不過,證諸事實,讓人實在懷疑:中共真的在「過緊日子」嗎?是在「緊」誰的日子。(See:2025/05/19,大紀元,中共的「緊日子」在「緊」誰?)
中國經濟疲軟社會卻專制,讓廣大人民無所適從乾脆躺平,但就連不想努力都得經過政府同意。日前有名男網紅,號召一群同樣沒結婚的男性,組成「光棍山莊」隱居山林,過上自給自足的躺平生活,在網路上爆紅。沒想到竟被中國當局視為消極抵抗,疑似下令解散。(See:2025/05/19,民視新聞,中國男網紅號召組「光棍山莊」 疑當局認為「消極抵抗」下令解散)
近日,中國多地接連發生暴力與衝突事件,包括湖北武漢燒烤店槍擊案、福建泉州強拆衝突、大貨車衝撞警察檢查站慘劇,以及城管粗暴執法引發爭議,突顯中國社會矛盾與基層治理問題日益惡化,引發關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礄口區崇仁路的餐飲店「熊貓燒烤」,18日晚間9時37分發生槍擊案並傳出造成2人死亡,官方通報時卻刻意以「故意傷害案」稱呼,試圖隱瞞案件中涉及槍械的事實。相關消息一度衝上微博和抖音熱搜,但幾個小時後就被全面封鎖,直到武漢警局表示,嫌犯已經落網。(See:2025/05/20,中國大貨車衝檢查站18警死傷!武漢槍響殺人、泉州也爆強拆官民衝突、2025/05/19,自由時報,中國武漢驚傳槍擊釀2死 官方稱「故意傷害案」試圖隱瞞、民視新聞,中國武漢驚傳1死2傷槍擊案 消息衝上熱搜後疑遭封鎖)
中國軍中再傳高層異動驚爆死亡事件。綜合中國網路消息與旅外評論人士爆料,去年 7 月由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親自授予上將軍銜並主掌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日常工作的常務副主任何宏軍,疑因遭羈押期間自縊,雖緊急送往301醫院搶救仍不治,於5月18日下午身亡。此案未見中國官方正式說明,引發外界對中共軍中整肅鬥爭再度升溫的關注。(See:2025/05/19,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軍方高層人事有變動 一上將驚傳羈押中自縊身亡、Newtalk新聞,習近平去年7月才單獨為他升上將! 傳何宏軍羈押時自縊 習在軍中失勢?)
中共習黨魁在軍中的心腹接連落馬或失蹤,軍委副主席張又俠掌控軍權的消息甚囂塵上。在中共官方最近舉行的會議中,張又俠的親信紛紛露面,再次引發關注。香港媒體近日報導稱,張升民已經主管政工部,甚至不排除其兼任苗華的主任職務。張升民雖然曾得到習黨魁提拔,但後來火箭軍高層遭大清洗,外界認為,這促使張升民倒向張又俠。(See:2025/05/20,新唐人,中共軍中高層異動 傳張又俠親信接替苗華)
今年4月底和5月中旬,社群網路上前後出現了兩封出自中國名校教授署名的反習檄文,引發外界關注。雖然事後被質疑可能是冒名的公開信,但仍在網路上引發討論。學者認為,不管作者真實的身份是誰,從公開信的頻繁出現和內容的尖銳程度來看,都反映出了中國內外部確實存在反習力量,而且正在試圖削弱中共的執政基礎。(See:2025/05/20,中央廣播電台,從林影到張穎婕 署名反習檄文頻出現證明反習力量存在)
中國經濟疲弱下,中共中央日前修訂2013年10月制定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公布。內容要求,全國黨政機關要堅持「從嚴從簡,帶頭過緊日子」,騰出更多資金「用於發展所需、民生所盼」。中共聲稱要「過緊日子」,直接原因是財政收支缺口大增;但導致財政收支缺口大增的主要因素,是其支出結構的嚴重畸形。
中共治理特徵:高壓穩控與極權化加深。高科技監控系統(天網、雪亮工程)已全方位滲透城市與鄉村。社群媒體審查升級,網民批評政府可能被「喝茶」、「封號」。
中國社會情勢:民眾對未來預期悲觀,「出走潮」再起。年輕人流行「躺平」、「擺爛」、「不婚不育」。潛在不滿壓抑中醞釀變局,各地暴力與衝突事件頻傳。
中國當前面臨的是一場深層次的 體制性與信任危機。當國家喊出「過緊日子」,代表權力頂層也感受到資源的枯竭——這是危險的訊號。中共政府的應對方式多半採取「穩控」而非「改革」,短期或仍可維穩,但長期則可能壓抑創新與自由活力,導致經濟下行與社會不滿交互強化。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在《舊制度與大革命》嘗言:「最危險的時刻,就是開始改革舊制度的時刻。」
當中共選擇「過緊日子」卻不願正視支出結構與治理模式的根本問題,這已經不只是財政困局的反映,更是統治正當性與社會信任全面流失的徵兆。看似節約,其實是掩蓋危機;穩控越嚴,改革越遲,反而更接近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