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與直覺拉扯、投資時的猶豫
摘要:
很多人以為買進元大美債20年(00679B)、國泰20年美債(00687B)這類台灣發行的債券ETF,就可以避險、領穩定配息。但我親身經歷了:**即使知道它不一定安全,最後還是買了,結果下跌如預期,也如錯誤的自己所預料。**本文整理投資人常犯的五大錯誤觀念,給你一個冷靜的思考空間。
我心裡其實有疑問,但最後還是買了…
當時市場上充斥著這類聲音:「美債殖利率破高,是進場債券ETF的好機會」、「買元大美債20年穩收4~5%,加上未來降息還能賺價差」……
我不是第一次聽到這類說法,也不是沒懷疑過。
心中也有疑問:
- 長天期債券波動那麼大,真的能避險嗎?
- 台灣發行的債券ETF到底是不是穩定資產?
- ETF不是直債,沒有還本機制,會不會被套住?
但我還是買了。
一方面覺得配置些債券可以分散風險,一方面也貪圖穩定配息;結果是:這波下跌讓我驗證了原本的擔心——不是所有債券ETF都能避險。
誤區一:降息不代表台灣債券ETF會上漲

長債未必會因降息而上漲
「等降息,債券就會漲」這句話說得很順,但其實只對了一半。
短期債券的確對政策利率反應快速,但像00679B、00687B這類追蹤20年期以上長債的ETF,影響因素還包括:
- 長期通膨預期
- 全球經濟前景
- 國際資金動能
所以,降息預期不一定會讓長債ETF上漲,甚至可能出現降息反而殖利率上揚、價格下跌的反市場結果。
誤區二:債券ETF ≠ 傳統避險資產

股票與債券比較圖
很多人聽到「債券」,就以為它一定比股票穩。
但 ETF 是什麼?是開放式基金,每日淨值浮動,不像實體債券可以到期還本。
像這波元大美債20年,從高點跌超過25%,波動比股票0050還大。這樣的產品,真的是你心目中的「保守避險資產」嗎?
誤區三:「套著配也舒服」的前提是你能抱18年

債券ETF需要長期持有,否則配息無法彌補價格損失
這句話我也曾經說過。但問題是:
- 你真的能抱18年嗎?
- 如果利率不降呢?
- 如果你中途要用錢、或需要轉換標的呢?
以00679B為例,它追蹤的是久期17~18年的美國長債,波動劇烈、報酬遞延,配息只能部分彌補淨值下跌,中途賣出就會造成實際虧損。
誤區四:忽略了「機會成本」

錯過更高報酬
這幾年如果把同樣的資金投入:
- 0050(台灣大盤)報酬超過 60%
- SPY(美股大盤)也有 50~60%
- 而長債ETF則可能虧損 20~30%
這代表來回差距近 80~90%。
投資最怕的不是「沒賺錢」,而是「錯失更有效率的報酬」。
誤區五:搞錯債券ETF與股票的操作邏輯

股票與債券的本質搞混
許多散戶會說:
- 買股票是為了領息
- 買債券是要賺價差
事實上應該反過來才對:
- 股票:追求資本成長,股息為輔
- 債券:目的是穩定收息,價差不穩定也無法預測
錯用策略,不但違反商品本質,還會放大風險。
結語:明知有風險,仍然出手,反而讓人更清醒

虧損中學習成長
這次投資台灣債券ETF,讓我賠了,也學到了。
我早知道這些風險,也曾懷疑這些話術;但那一刻,還是選擇相信「這次不一樣」。
結果證明,市場從來沒變,變的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期待。
這不是一篇後見之明的檢討文,而是一篇誠實的紀錄,記下自己也曾心存僥倖、最終承認錯判的過程。
投資不是找穩賺不賠的標的,而是時時提醒自己:「我真的了解這筆資金在承擔什麼風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