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絕對不買台股ETF?

2024/03/2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raw-image



近期台股ETF刮起一股旋風,報載有許多人解約定存、增貸房貸搶購幾支號稱「高股息」的ETF。其實我不只不買台股ETF,我也不買台股基金,更別說是台股個股了。這次就來和大家談談我的理由。



💰美國知名投資網站「晨星」(Morningstar)是一家獨立資訊供應商,提供有關全球共同基金(以及其他投資標的)的資訊。投資過基金的讀者一定都聽過「晨星評級」:定期評估每個類型基金的表現(比如科技型股票基金、ESG股票基金、新興市場債券等),評級分為1至5星,5星為最高,代表該類別中前10%表現最優秀的基金,當作投資人選擇基金時的參考指標。而在每年年初,晨星都會整理出幾大資產管理業者對未來數年的各大「主要資產類別」的預期報酬。


今年的報告整理了BlackRock、Fidelity、J.P. Morgan、Research Affiliates、晨星資產管理、Schwab、Vanguard這幾家業者的預期,比較重要的數字如下:


美國股市未來十年的年化報酬估計值在4.0~7.0%之間,歐洲股市為7.0~9.9%,全球新興市場股市為6.6~9.9%,美國債市為4.3~5.8%。



那麼重點來了:依照以上專業投資機構中大量「專家」的預期,接下來10年是否應該遠離美國、遠離債券,把資金全都押在歐洲股市就好?



⚠️非常遺憾的告訴大家,即使是專家也常常在事後被市場「打臉」。


動用數十甚至上百名專家、花費大筆金額對每家上市上櫃公司進行研究,尚且會出現這樣的狀況,試問廣大股民們哪來的信心能「選到」連眾多專家都沒發現的特定標的?更重要的是,你還得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到能「耐心持有」,並且能在大跌時挺住不賣,大漲時也能挺住不賣。更常見的狀況其實是:太早出場沒賺到一大波漲幅、太晚出場結果越攤越平、不敢進場結果反彈之後更不敢投入,賺的時候小賺、賠的時候大賠、總結就是做白工(這還是比較好的結果)。


永遠不要天真的以為自己能預測高低點,因為連專業操盤手、經理人也很難做到。


以下這段文字節錄自「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粉專,其實類似概念早已有許多「真正」的財經大師反覆提醒,只是絕大多數人總是看不透,總以為自己會是有能力做到「買低賣高」的天生奇才:


投資股市最大的損失 是你覺得高點到了
股市大多時候是帶著疑慮緩慢上漲的,而且持續時間很長,股市大跌的時候來的又快又猛,但時間通常很短。怕買在高點的人,常常會空手等待股市大幅下跌後,才想要買入,然後就一直處於等待的狀態,遲遲沒有進場,錯過一大段股市漲幅。
頻繁買賣股票,一旦錯過漲幅最大的幾天,報酬率恐將差很大。以那斯達克過去10年表現來看,持有10年的年複合報酬率18.3%,若是頻繁進出,只要錯過漲幅最大的「10天」,年複合報酬率下降到13%;若是錯過漲幅最大的「20天」,年複合報酬率只剩下10.1%;錯過漲幅最大的「30天」,年複合報酬率則僅有8.2%。



💰結論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在〈投資時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件事〉一文中提到的:以「指數化投資」方式進行「分散投資」,每年進行「再平衡」,並且「長期持有」(除非已經退休,必須開始依照規劃分批贖回,當作每月生活所需的現金流)。這是我信奉的投資哲學,也是多年來歷經好幾輪牛熊市洗禮,已經被反覆驗證CP值最高、最有成效的投資策略。





⚠️ETF都一樣嗎?



以台股為標的的ETF只有極少數勉強稱得上「指數化投資」(比如0050、006208)。也就是說,兩者的漲跌百分比趨近於台股加權指數的漲跌百分比。


咦?可是眾多台股ETF不是都宣稱自己是「跟隨指數」,宣稱ETF的持股會盡可能貼近「追蹤指數」的成分股?意思就是:我們可不會像基金經理人那樣,依照經驗(或者個人感覺、喜好?)自行判斷應該買賣哪些標的,而是會乖乖按照「追蹤指數」的選股邏輯進行操作,所以大家可以放心買我推出的ETF。

比方最近很紅的00939跟隨的就是「特選臺灣高息動能指數」,00940跟隨的就是「臺灣價值高息指數」。那問題就來了:這些ETF所跟隨的「指數」又是從哪來的?我相信絕大多數買這些ETF的台灣人根本就不知道。


這些指數都是由「臺灣指數公司」所編製的。該公司在2016年成立,是臺灣證券交易所成立的100%子公司,負責指數開發、維護、授權、推廣等業務。以下截圖來自該公司公開發佈的「臺灣指數公司有價證券指數通則PDF,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些指數是怎麼「編製」出來的。



raw-image


🪙換句話說,本公司負責編製各種指數讓投資人或發行機構「參考」,但是「後果自負」,賠錢請不要找我。



raw-image


🪙意思就是,不管是銀行採用本公司編製的某個指數發行ETF(就像00939、00940等),或者投資人參考某個指數進行投資,卻沒有賺錢,請不要找我,我是不會賠償你的損失的。



raw-image


🪙換句話說,就是由這7~11個委員開會討論過後,一起編製出這些指數。附帶一提,該公司成立七年多,至2023年底已經編製了100個指數,每個指數都能被用來當作ETF商品、推銷給投資人。


如果有人夠認真,把這一百多個指數從「公佈」、「推出」那天開始,「完全依照」該指數的選股邏輯進行模擬投資5~10年,和同時期「0050」的報酬率做比較,你猜其中會有幾個績效贏過0050?依照國外的經驗,我的預估是10~20% — 更重要的是,在每個指數推出的「當下」,你並不知道它在5~10年後會是贏過0050績效的那少數幾個,或者輸給0050的大多數。(如果有人真的這麼認真,也證實我猜測錯誤,我會隨時在文章中更新資訊給大家參考。)



raw-image


🪙公平、公正、公開?「權衡」?「考量」?意思就是「我會告訴你我是怎麼編出這些指數的,但是一切我說了算」,因為「這是專家們的意見」。



🪙「回溯測試」,意思就是編出一個指數以後,用這個指數的「選股邏輯」拿來「套用」到「過去幾年」的台股,如果績效不錯才會正式推出。


嗯﹍過去幾年?所以意思是「接下來幾年不一定會有同樣的績效」。所以後面才會再追加一句「實質投資表現與回溯測試之結果未必一致」,同樣是為了補充強調前面提過重點:如果「接下來幾年」你依照這些指數的選股邏輯投資結果賠錢,如果你買了某支依照這些指數的選股邏輯所組成、發行的ETF結果賠錢,這些都與我無關,我也不會負任何責任,因為是你(或者發行銀行)自己要相信、採用這些指數的。



大家有沒有覺得以上說法很熟悉?這不就是每一支「基金」的警語?差別只是「選股邏輯」的來源:基金是由發行公司的研究人員共同討論、決定,ETF是由臺灣指數公司的7~11位委員共同討論、決定。


講得白一點,你也可以認真研究財報、國際財經訊息,並且在「考量市場整體環境、成本效益」之後,依此「挑選」你認為最有機會賺錢的因子、「設定」數字門檻(比如過去X年每年EPS大於X、每年配息超過X、每年毛利率大於X等等),再依照這個邏輯進行選股、操作。只不過沒有人會相信你、採用你編製出來的指數,因為你不是專家,他們才是。(不過話說回來,以上過程不就是每個韭菜每天在做的事情?只是有人比較認真,有人很混。)(話再說下去,如果你編製出100個指數,我絕對相信其中有幾個5~10年後的績效會贏過專家編製的指數,只是編製出的「當下」你並不知道是哪幾個會贏,所以你還是不知道要把資金壓在哪一種投資策略。)


更關鍵的一點來了:某家銀行如果(公告)依照某個指數成立ETF、募集資金,接下來這支ETF就「必須依照」這個指數的選股邏輯進行標的選定、買賣,就算市場很糟糕,就算該公司所有研究人員在某個時間點都判斷這個指數在當下並不是個合適的投資策略,仍然要硬著頭皮「依照」既定的邏輯進行投資,不能突然反悔改變策略。


至於基金,則只有「大方向」會固定下來(比如投資大型股為主、成長型股票為主、或者高配息股票為主),其餘策略是由研究團隊和經理人適時彈性調整。


當然,靈活調整不表示就一定對,績效也不見得比較好,但是你覺得:兩者都是由一群「專家」決定怎麼選股、投資,結果一個是「綁手綁腳」,一旦採用該策略就得一直用下去、不能改,一個是可以調整,哪一個比較好?或者說你喜歡哪一個?你想把辛苦存下來的錢交給哪一個管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對我而言,與其買一個根本不是真正的「指數投資」的「四不像」(還不斷強調自己是「被動投資」),而且還沒辦法調整策略,那還不如一部分資金投入「真正」的被動投資、指數投資(全市場ETF,如台股的0050、美股的VTI),另一部份資金投入可以靈活調整策略的、光明正大承認自己是採取「主動投資」策略的共同基金。



我相信以上有關「追蹤指數」的資訊,99.9%購買台股ETF的投資人根本就沒讀過也不知道。反正只要ETF產品包裝上強調「高配息」,台灣人就會趨之若騖。(PS:不過當然不可否認,投資ETF的「費用成本」平均而言確實比基金低。)







⚠️只投資台灣股市完全不符合「分散投資」的原則


投資人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本國股票謬誤」:比較了解自己國家的上市上櫃公司,所以傾向以本國市場為投資標的。然而台股市值的全球排名只不過名列十幾(隨時變動),規模更只佔比不到2%,根本不符合「分散投資」的概念 — 我們甚至還沒討論到「地緣風險」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議題。



raw-image


(截圖來源:www.statista.com


至於為什麼指數化投資人一定會以美國為主要投資標的?因為美國股市市值的全球佔比常年超過五成,而且許多美國公司都是業務、產業鏈遍佈世界各國的國際性企業,產生的實質影響力更是遠超過五成。


因此,我資產中的「指數化投資」部份是美國發行的ETF(標的囊括了全世界股債市場),「主動投資」部份(提供現金流)則是國內上市的股債型基金(標的也囊括了全世界股債市場)。雖然少了台股強勁的爆發力,成本也比持有純台股ETF高了一些,但是能達到「分散投資」的目的,比較符合我的需求(家庭狀況、個人特質)。






💰寫了這麼多並不表示「台股ETF」是不好的產品,只是想提醒大家:如果你連以上資訊都不知道,只是跟著熱潮跟風搶購高股息ETF,恐怕永遠脫離不了「韭菜」的命運。


更重要的是,請記得我前幾篇文章中提過的關鍵:「認識自己」最重要,先了解自己的個性、優勢、弱點、投資屬性,再依此選擇最適合自己、最能讓自己「心安」的投資組合。


如果已經了解本文說明的ETF運作模式,也對自己認識得夠清楚,還是決定要大筆投入台股ETF,那我還是會由衷祝福你。至少把錢「存」在ETF裡比你胡亂揮霍掉來得好,至少讓錢依照ETF追蹤的指標進行紀律投資比你擇時進出胡亂投資來得好。只不過我既膽小又保守,無福消受這些ETF「可能」打敗大盤、打敗指數型ETF的超額報酬,所以恕不奉陪囉!

206會員
849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