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 2025/5/18 琅琅悅讀.聯合報家庭副刊

文.照片/Halle
女兒受傷時,跌倒擦傷、同儕玩耍誤傷,甚至是被蚊子叮抓破皮等,總是恐懼讓人看見傷口。一來是擔心擦藥會痛,二來是心態上想迴避見血的恐慌記憶。
但遮掩傷口,拖延黃金治癒期,可令媽媽我傷腦筋。某天至幼兒園接女兒放學,她小小聲地說:「媽咪,今天我和同學玩時不小心夾到手。」伸出表面破皮、些微腫脹的大拇指,「但我不會痛了!」接著立刻把手縮進口袋。儘管心頭一緊,我仍先讓自己保持冷靜,留給女兒陳述感受的空間。
「不小心夾到手了啊,後來呢?」女兒邊洗手邊說:「然後我沒有哭哭。」對於敏感女兒的反應,我有些驚訝:「妳真勇敢,那我可以看看『勇敢的記號』嗎?」「好啊!」她伸手比出讚,讓我仔細觀察傷口的狀況,表情看起來很安心。
那之後,「勇敢的記號」成為我們的對話默契。我們不刻意壓抑或忽略這微小的恐懼,轉而試著賦予小傷口一點積極的意義。
現在,女兒愈來愈不害怕生活中難免的小皮肉傷,漸漸明白「受傷」也是成長過程的章節。
本文刊登於 2025/5/18 琅琅悅讀.聯合報家庭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