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值得成為公民」?亞亞事件引爆中配國籍爭議,立委提議修《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要求中配放棄中國籍才能取得我國身分證,引發「想像共同體」的法理辯論。
外配須經歸化考試、放棄原國籍,中配卻僅憑時間與婚姻取得身分,此差異是否違反平等原則?國籍、戶籍、政治忠誠與民主共同體認同的制度基礎,再次成為法治社會的考驗。

本集重點
- 當法律處於灰色地帶:中配發表政治言論是否該影響其入籍?
- 為什麼外配需歸化、放棄原國籍,而中配只需時間條件即可定居與登記戶籍?
- 無戶籍國民、具戶籍中配、歸化外配在權利義務上有何區別?
- 什麼是「想像的共同體」?國籍法律背後的社會想像為何重要?
- 臺灣國籍法與戶籍法如何界定「我們」?國民與人民的差別是什麼?
- 憲法上的平等權,是否適用於外配與中配之間的待遇差異?
- 「歸化」的正當性與程序設計:為何要放棄原國籍與通過語言考試?
- 所謂「先來後到」或「政治忠誠」能構成正當的差別待遇嗎?
- 在全球移動社會中,國籍制度是否應該進一步開放或收緊?
- 如何在保障平等與維護國家認同間取得平衡?